最近,很多网友对海滩假日的憧憬是《向往的生活》第六季给的。

面朝大海的独栋卧室、海风拂面的二层露台、自然生态的滨海景观,出海捕鱼、近岸赶海,节目用几组简单的镜头便勾勒出了这一季的整体基调:惬意轻松、治愈美好。

显然,这是整季节目的情感底色,它不像往季节目为了获得足够的食材既要斗智斗勇,也要辛苦不休。当高强度的农耕劳作逐渐被弱化,在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下,我们是否还会对琐碎的生活心怀向往?又或者是否还愿意再追逐茶余饭后落日斜阳,回归平淡的日常?

每一个节目的忠实观众都知道,马尔代夫是“蘑菇屋”嘉宾们心心念念了五年“必须要去”的地方。行至第六季,蘑菇屋成员终圆海岛梦,安家“马尔代夫沙渔塘村分夫”。

上一季堪称“史上最破败的蘑菇屋”摇身一变,如今成为临海而建的“梦中情房”。不同于前几季一次次为现实所迫,嘉宾们不得不从早到晚地辛勤劳作,为粮食而奔波,这一季的节目从开篇就预示了这里更像是童话一样的地方——古朴自然的石砌厨房,开窗见海的单人卧室,二层露台随时让疲惫一天的人们眺望远方,触手可及的近海蕴藏着探索不尽的宝藏。

对于苦于绿码久已的观众来说,疲于农耕的劳作日常固然能借由嘉宾的体验感受朴素自然的快乐,但更加能够触动他们的,还有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不期而遇的惊喜与沙滩漫步的自在时光。“节目一定还是要放松的,不要‘卷’”,节目总制片人王征宇认为,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一直受到期待,就在于它真正保持自己的风骨——能够治愈人心,能够让大家带着美梦去入睡。

因此,相比于节目话题和热搜这种可量化的数据,王征宇似乎更在意那些不可量化的“感受”,“前两天我看到一个评论,有个朋友患上抑郁症,但会等着看节目。我觉得能够让观众从中得到心灵平静,或者得到些其他什么,那就可以了。”

作为一档“夏日限定”节目,该节目在又一年的盛夏携着东南季风扑面而来,拦都拦不住,就像自己随手调制的柠檬气泡水,明明没有添加什么复杂的原料,也止不住扑鼻而来的清冽酸甜,赶走高温带来的黏腻,刺激着四肢百骸。

看节目,你会收获“邻有儿女初长成”的体验。节目中,三兄妹先行一步回到蘑菇屋,挂好窗帘、铺好床铺,包揽一家人的晚餐,泡上清凉浓郁的冻柠茶,坐在院子里,等待晚归的家长回家。进进出出地为迎接长辈而忙碌的三个孩子,让人看到了多子女家庭的温馨一面,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彼此惦念、共同成长。

上一季还是有一些打不开的张艺兴越来越“活泛”,张子枫也逐渐能与不那么熟悉的人聊得更加自然,节目主创将这种基于家庭关系框架内的人员变动视为家庭关系的拓展,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争议,但每一个新加入的人,都为节目带来新的化学反应不容置疑。

然而,得到“拓展”的不只有家庭关系,更有节目主题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进阶。该节目并没有局限于做成一档只热衷于纵情劳作、老友聚会的节目,而是在每一季都有某一层面的创新表达;不是停留在原地一成不变,而是追求不同的模式方式,在一次次进阶中追求更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给观众带来更多新的体验。

以第五季为例,举行田园音乐会、筹办乡间图书馆便是节目由现实走向更加理想的精神层面的一次实验。到了新一季,节目选择科普鱼类和海洋知识的方式“解锁”大海,展现沙渔塘村当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特色的同时,传递关注海洋健康、维护海洋环境的理念。

无论是用海边捡拾垃圾换取生存资源,还是联合PADI和WWF两家公益机构,共同倡导、宣传、实践对海洋健康和大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关注,又或是邀请渔业专家帮助大家分辨、科普需要保护的海洋生物……从家庭关系的拓展,到内容模式的进阶,节目多季以来做了大量氛围感的营造和探索性的实践,而这都是为了让嘉宾和观众觉得,“这个地方(蘑菇屋)还挺来劲的。”

新一季节目开播之后,围绕节目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内容无聊,有人吐槽这种生活并不实际。的确,一档节目到第六季时,仍然能让大家关注其内容而非其它部分,是令人欣慰的。但对于这档节目而言,与其在意被评价为或好或坏,节目组更在意的是“评价”这件事本身,“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你没办法让所有人满意。节目本身还有能够吸引到观众的地方,而这,绕滚影视也恰恰是节目组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过去两年里,大多数的人们都在承受着或多或少的生活压力,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节目新一季则针对这种不确定性,为蘑菇屋成员与到访客人创造一场梦幻的海滨之约,可以放肆大笑,也可以肆意奔跑,在鲜活的互动、生动的交流中给予观众真实的安慰和可触碰的温暖。

所以,其实偶尔怀念过去对我们的生活无伤大雅,我们怀念,因为我们需要;同样地,正是因为这份怀念才促使我们没有长期沉湎于过去,而去期待和拥抱更美好的事物发生。

只要向往,就有可能会在未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