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20世纪60年代初,每当王心刚的影片在社会上受到赞扬时,有人请他谈谈创作体会,他总是说:“我自已实在没有什么可谈的,荣誉应归功于整个创作集体。”“观众因为在银幕上直接看到的是演员塑造的角色,所以对演员比较熟悉,其实,电影是综合艺术,生产一部影片是集体心血的结晶。”

王心刚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导演是指挥员,制定作战计划,各部门协同作战,演员只不过是最后把红旗插上阵地的战士。”王心刚是极为幸运的,他是真正享受到时代红利的一个类型化的演员,虽然他始终是拒绝这个标签的。

王心刚在电影《勐垅沙》(1960)中的影像因为在当时,上海多数知名度很高的演员在形象上是和时代脱节的,如金焰(1910-1983)、赵丹(1915-1980)、白杨(1920-1996)等人虽然是巨星,却无法完成北京方面塑造新的社会形象的要求。即使这些有上进心的老演员们想去演新时代的工农兵形象,但在气质上无法跨越,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而才起步的长影和北影虽然没有上影那种骨子里的“包袱”,但在造星上却过于“时代化”——人物形象上和旧时代彻底脱钩,代表了政工农在这片土地上的“新面貌和新气象”。这时一部叫做《寂静的山林》(1957)的谍战片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很显然,有的观众明显被电影中侦察员冯广发(王心刚饰)给电到了。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过了一年,一部叫《五朵金花》(1959)的轻喜剧片征服了观众,而那个才16岁的杨丽坤(1942-2000)迅速成为大家喜欢的女明星。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些新时代出来的影星们,王心刚和杨丽坤的脸是最没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他们的脸是“承上启下”的,这一点对当时的那些导演们极为重要,因为它关乎了很多时代的意义。

王心刚18岁拍摄于1950年【首部电影便出任主角】1932年1月1日王心刚生于大连,他在中学时就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1949年,即将中学毕业的王心刚参加了沈阳市文联组织的文干班,次年参军到东北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演出过话剧《闯王》和《冷战》等。通过几年的舞台生涯,使王心刚懂得了,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中去,从人物性格出发,从生活出发,才能创造出真切生动的人物形象。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话剧和电影是姊妹艺术,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需要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拍出一大批优秀影片。通过观摩学习,王心刚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电影表演比话剧表演更生活化,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涉足影坛,奋力探索电影艺术的奥秘与真谛。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1956年,王心刚已经24岁。这时长影《寂静的山林》(1957)一片的副导演广布道尔基(1926-2002),为挑选影片主人公史永光的扮演者来到他所在的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临行前,导演朱文顺(1920-1995)曾反复叮嘱广布道尔基,一定要选个形象、气质好的年轻演员。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按照这一要求,经过反复比较,广布道尔基选中了当时只是个普通配角演员的王心刚。经过试戏,王心刚很快被确定为史永光的扮演者。尽管由于第一次拍电影,每场戏,甚至每个镜头都需要导演朱文顺启发、示范,但由于他聪明、虚心、又很努力,使得史永光这个人物的塑造取得了成功。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影片上映后,他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不过这部电影在上映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就被停映了。主要是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裸女挂画,还有一段在歌舞厅中一位穿三点式的舞女跳长达一分半钟的舞蹈,这与当时热火朝天的革命形式极为不符,自然导演朱文顺承担了主要责任。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虽然这部电影最后并没有在国内大规模上映,但电影圈都知道了有个叫王心刚的帅小伙。而且这部电影不在国内上映后,却出口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创收外汇。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做完“检查”后的朱文顺又带着广布道尔基叫着王心刚拍摄了《牧人之子》(1957),王心刚扮演了主人公——复员军人德力格尔。《牧人之子》后,王心刚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都认定他是一个绝佳的演电影的好苗子。而且各电影厂都争着要把他纳入麾下。

王心刚在电影《牧人之子》(1957)中的影像特别是长影喜欢这个小伙子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王心刚浑然天成的军人气质,以及他的表演才华深为那时候的导演们所赏识。这时的八一厂可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军人形象”苗子要是被长影“牵走”,八一厂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现成的军人形象代言人。

王心刚在电影《海阔天空》(1958)中的影像本身八一厂就缺这类又帅又一脸纯正的军人形象。当时刚成立的八一厂也推出了几个电影新人,可惜进入电影市场后没有太大的反响。经过一番操作和对王心刚政审后,八一厂通过总政的一纸调令,直接将王心刚从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调入了八一厂。这让长影“懊恼不已”。

王心刚在电影《海阔天空》(1958)中的影像调八一厂后,王心刚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海阔天空》(1958),这部电影是由三个短片组成,他在其中的《集体的荣誉》里扮演一位年轻的海军——旋回手赵玉林。作为演员,王心刚有着先天优势——外形俊朗、身材健硕。

王心刚在电影《海阔天空》(1958)中的影像很明显,八一厂刚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如何使用这位冉冉升起的影星,在镜头的运用以及在角色的分配上,始终是“一板一眼”,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优待”。即使王心刚曾经在《寂静的山林》和《牧人之子》中都是演男一号,而在《海阔天空》中,给他的角色比群演肯定是好多了,但他的优势明显全部消失。

王心刚和孙道临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中的影像接着,王心刚又在八一厂出品王苹(1916-1990)导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一片中,扮演了一个反面人物——叛徒姚苇。而这次前进了一大步,给了一个大配角的配置,它颠覆了王心刚以往的电影形象。

王心刚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中的影像片中他卑躬屈膝的形象与之前演英雄人物的光明正面形成了巨大反差,“姚苇”这个角色,也是王心刚从影史上唯一的反派角色。【鹰击长空走向巅峰】真正让王心刚“扬眉吐气”的是他出演严寄洲(1917-2018)导演的《海鹰》(1959),对王心刚而言,这是一部将他的电影事业推向了巅峰的作品。

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1958年年底,严寄洲接到厂里的任务——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本《海鹰》摆到了他眼前。最终严寄洲定下王心刚出演《海鹰》中的主人公——海军鱼雷快艇某部中队长兼艇长张敏。这是一个性格开朗刚强而又乐观的基层指挥员的形象。

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在一次海战中,他带领全体艇员,英勇机智地击沉了蒋匪的运输舰,击伤了炮舰,并且吓跑了护航的美国巡洋舰;但他们的快艇,也在激烈的海战中负伤下沉。在海面上,他又带领全艇艇员和惊涛骇浪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搏斗,终于胜利地安全返回祖国大陆。

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王心刚以深沉内在而又充满激情的表演,将张敏这个人物塑造得可敬可亲,生动地再现了海军战士果敢顽强、忠于祖国的英雄风貌。拍摄《海鹰》时,他不仅和鱼雷快艇的艇长同吃同住,修道具、搭布景,细心地揣摩原型生活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代替艇长驾驶快艇。

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当时虽然一个月只有40块的工资,拍戏到半夜不吃饭才有4毛钱的补助,在物质上很贫瘠,但是王心刚在精神上却感到很富足。这部电影也确立了王心刚在八一厂“一哥”的地位。

王心刚和王晓棠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继《海鹰》之后,王心刚又参加了谢晋(1923-2008)导演的《红色娘子军》(1961)一片的拍摄,在影片中扮演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很早以前,王心刚就渴望着有机会扮演一个红军时代的革命者形象。因此,当他接受了扮演洪常青的任务时,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他为自己能扮演这样一个充满革命锐气,年纪轻轻就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感到非常兴奋和光荣。但是,对角色的热爱并不能代替对角色的理解。由于仅止于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具体的人物形象还没有产生,因此,在开始创作的时候,王心刚几乎是束手无策的。

王心刚和牛犇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为了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王心刚阅读了许多有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这对他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造型,起了很大作用。在海南老苏区体验生活,使他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缩短了同角色的距离,增强了创作信念,他渴望着把英雄的光辉事迹体现出来。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这时,当他再拿起剧本,读到“哪一个无产者不是眼泪泡着心”这句台词的时候,感受迥然不同了,这句话融合在他的感情之中,成了他心里的声音。考虑到自己有些“书生气”,在这一点上和角色距离较远,平时他注意培养自己的劳动人民气质,和性格中粗犷的一面。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同时,他决定不从党代表这个“干部框子”来处理洪常青;以便表现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排练,王心刚把握了角色性格的基调,进一步同导演统一了创作思想,并使人物的设计在经过排练——“消化”之后,达到表演上的“有分寸”和“有厚度”。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1961)中的影像正如当时的评论指出:“王心刚饰演的洪常青一角,虽然文学剧本所提供的个性特征比较肤浅,显得有些一般化,但是他究竟完成了主题所赋予他的任务,而且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能运用自如,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在艺术上刻意追求】王心刚从不随便上戏,他根据自己的条件,觉得自己对某一角色力不胜任时,便主动提出“让贤”。

王心刚和张良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而对于适合自己的角色,哪怕只有不多的戏,也极其认真地去饰演。比如在《哥俩好》(1962)中,他饰演一个戏很少的指导员,可是在拍摄过程中,他始终跟绕滚影视着摄制组,每逢有他的戏,他总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让别人因等待他进戏而耽误时间。当时王心刚刚刚被评为“22大电影明星”之一,在全国家喻户晓,导演严寄洲担心对方会拒绝,毕竟这只是一个配角。

王心刚在电影《哥俩好》(1962)中的影像严寄洲导演单独找到他,以试探性的口吻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了。事后,有朋友替他委屈,但王心刚却说:“我就是一名普通演员,有点儿名也是大家给的,是观众捧场的结果,怎么能拿这个来计较主角、配角呢?他与导演严寄洲一向配合得很好,像对师长那样虚心请教,竭力揣摩导演的艺术构思。

王心刚和王晓棠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特别是他在饰演我军不同身份的人物时,不因袭旧套,从人物出发,把表现人物外部动作的形体美和角色的心灵美统一起来,通过潇洒的动作和深沉的表情,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不同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因此,他所塑造的角色都能闪射光彩。在这段期间,不难看出王心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的鲜明足迹,他的表演产生了飞跃。

王心刚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从《红色娘子军》中的洪长青到《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杨晓冬,王心刚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干练、深刻,倍受行家们的好评。塑造军人形象,弄不好人物形象就平板、单调和概念化。

王心刚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王心刚在接到剧本后,除理解全戏的主题思想、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外,把自己担负的角色从全戏中理出来,把自己与角色熔铸在一起,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依靠细腻的感情变化,准确而有层次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王心刚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争取关敬陶率部起义,这场戏的规定情景不许他有较大的形体动作,他的复杂心情有仇视,有轻蔑,有审慎,可又要有最大的耐心,他严肃深挚的表情,铿锵有力的言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容、老练而内心有如一座火山的英雄形象。

王心刚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中的影像王心刚的创作态度是诚实而严谨的,他从不凭一时的灵性或卖弄花俏来赢得观众,而是凭着自己对人物及其命运的理解,有条不紊,老老实实地展示从物的行为和心理。他的创作根据主要是生活。他忠于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

王心刚在电影《勐垅沙》(1960)中的影像在战争年代,他曾同志愿军战王同生活同战斗,共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他对战士间的真挚友爱、对军民间的鱼水深情、对于革命事业的自标有深切的了解。在拍摄《海鹰》时,他在舰队上生活了两个月;拍摄《红色娘子军》时,他亲自到海南走访了当年娘子军活动的地点:在拍摄《南海长城》(1976)时,他也到过许多港口、码头,同码头工人、渔民朝夕相处。

王心刚在电影《海鹰》(1959)中的影像【息影后深居简出】由于王心刚在背景上是干净的,那时在八一厂也没人说他的闲话,在“文革”后期,不愿做官的王心刚不得不服从调动,担任了八一厂业务副厂长。从级别上,他就必须从八一厂的集体宿舍楼搬进那时白广路一号的军队高干住宅楼,但他从来不享受特权,专门为他配备的专车,他很少使用。除去到外面开会,他每天依旧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王心刚在电影《伤逝》(1981)中的影像虽然银幕上的王心刚浑身散发着魅力,成为万众偶像,但是生活中的他却极其低调,就像个普通人。导演严寄洲与王心刚有过多次合作,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找王心刚演戏,而王心刚也从来没跟导演要过哪个角色,“他平时就是个不显眼的人,不怎么爱说话,也不嘻嘻哈哈的,没事的时候就看剧本看书,做人老老实实,特别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

电影《知音》(1981)宣传照,王心刚和张瑜导演谢铁骊(1925-2015)也说,当时拍摄《知音》(1981)时,有很多人抢着演蔡锷这个角色,但导演都没有同意,只看中了部队出身的王心刚,而王心刚并没有为这个角色来找过导演。当时年过50的王心刚,为了在《知音》中保持形体灵活,每天坚持长跑40分钟,并严格节食。即使在拍片时,有时清晨四点钟化妆,他三点就起来跑步。不苦吗?

电影《知音》(1981剧照,王心刚他后来回忆拍摄这部电影时认为,从事电影事业也和别的行业一样,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员本身是塑造人物的工具,如果不能吃苦,什么角色也演不好。在1982年举行的第五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王心刚因在《知音》中成功地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被广大观众评选为最佳男演员。

1982年第8期《电影生活》封面,王心刚和李秀明王心刚在拍摄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后,觉得自己的年龄不适合再从事表演工作,决定息影。可是在1989年当八一厂与加拿大合拍《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1990)时,他被邀请作为中方的制片人。他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因为朋友之情,友情客串电影《我的长征》(2006)。

在这之后,他就真的是完全退出了江湖,且极少露面,更不愿接受采访。他认为既然自己的身份不是演员了,就不应该出来面对观众,更愿意做个普通的老头。如今已经90岁的他,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王心刚在电影《寂静的山林》(1957)中的影像——这是他出现在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个镜头【男色消费也不是什么事】红色丽人不爱当明星,“延安评语”奠定地位,45岁英年早逝《柳堡的故事》打破当时禁区军人也谈恋爱"九九艳阳天"引争议《野火春风斗古城》精彩的台前幕后“二王”奠定一代人审美情趣曾被禁的《关连长》只是时代的误判首个富有鲜明个性的战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