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记》为电影《安家》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文艺评论|饶曙光

电影《刷剧鸭安家》是根据沈洋中篇小说《易地记》改编的,这类讲述扶贫攻坚的电影确实拍摄难度很大,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很多的戏,有关第一书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影,我们在这样众多题材的影片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

我觉得电影《安家》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娜仁花扮演的基层干部赵卫国,她自己家里有个待业的儿子,自己又有病,派她去驻村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实有点为难她了。表现这类基层干部下沉农村一线开展群众工作的电影,看过不少,里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套话,现在的年轻观众对这个特别敏感。但《安家》不一样,里面没有一句套话,特别是表现母子情深的戏份还很多,儿子的话也非常自然,这一点,我觉得处理得特别好,跟当下的观众有更大的共识的空间。

我们知道,其实电影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与观众建立共情,特别是95后00后观众,他们的价值观非常正,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一些理念,但是他们特别排斥那种概念化的表达,口号化的表达,特别是空话套话。《安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主要应该得益于原著小说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基础和空间。

影片中,范雷演得非常好,虽然我们在扶贫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落后的村民懒汉“酒鬼”,但是范雷的表演更加地自然,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观众看了,并不会对他产生排斥和反感。电影中,赵卫国的那些对手戏,非常能碰撞出火花。同时,影片中设置了一个假暴发户祖拱嘴这个所谓的坏人,也增加了影片的喜剧色彩,一开始我看到一个女孩追着邵峰饰演的祖拱嘴,说要嫁给他的场景,还有点疑惑,后来才看明白,觉得这些桥段的注入恰好给影片增加了可看性。电影通过这些喜剧化角色的自然引入,也更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

另外一个,我发现金琛导演的电影《安家》,非常富有表现力,他对镜头语言的运用不是说脱离了剧情,脱离了人物塑造,脱离了情节的推进,去设置一些表意性的镜头。恰好相反,他的镜头显得干净质朴,但同时又把人物生长的环境做了非常好的影像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大山和大山之间的人的这样一种亲密关系,最后实现整体搬迁走出去,在新的地方安家,所有的过程都非常地顺畅,而且非常地富有电影语言的表现力。我们看了很多扶贫题材的电影,对电影语言不太讲究,但看了金琛导演在《安家》中整个的自然呈现,加上个别地方光影的美好感觉,都做得非常好,值得点赞。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电影《安家》根据云南昭通三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易地记》改编,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阳区委宣传部、云南能投昭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云和影从文化有限公司、龙虎风云(北京)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编剧王言英、黄慧怡、沈洋、沈力,陈乾伦、陈禹希出品,陈乾伦担任制片人。

《易地记》作者简介;

沈洋,男,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选载。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救驾》等十余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编剧),中篇小说《易地记》被改编为电影《安家》。曾获"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十大好书奖等奖项。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华 铭

编审|湘文达

组稿|晨见闻

终稿|湘 见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