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电影的价值在于造梦还是在于真实?长镜头最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电影美学观念。

我们通常会将长镜头和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具备牛顿定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样自然,但本质区别在于,人家阿基米德是在自己的澡缸子里边发现了让自己名声大噪的定律,和安德列巴赞并不是第一个拍摄长镜头的人,甚至人家根本就没有对长镜头这三个字做出过明确的定义。那究竟为什么大家还是公认长镜头理论源自巴赞呢?

其实从长镜头到长镜头定理,中间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地被使用。对于电影史有了解的小伙伴一定知道,世界上第一批电影,比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都是一个镜头拍到底,没有剪辑,可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就是长镜头,因为这样的拍摄只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并不方便随便移动机位,当时的创作者也没有把镜头拆开剪辑的意识。后来,在电影的拍摄手法越来越丰富之后,导演弗拉哈迪在他的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中,用长镜头拍摄了爱斯基摩人捕获海豹的场面,这部影片也被公认为早期的长镜头经典作品。

但是北方的纳努克本身也是一部纪录片,使用长镜头是为了便于拍摄,且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太方便移动机位,所以虽然长镜头一早就存在,但并没有太受重视,也没有承载更多的创作观念。第二个阶段,被大佬肯定。安德烈,巴赞是什么人呢?他是电影批评和理论家。他在法国创办了杂志电影手册,用写影评的方式研究和总结电影理论,工作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影评人家研究电影方向的大学老师,而当时的电影行业几乎一边倒的推崇和习惯于用蒙太奇来进行电影创作。

蒙太奇就像电影创作中魔术般的手法,它复杂,蕴含很多技巧,经过创作者的筛选,只给你看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蒙太奇容易给人爽感。现实生活可能枯燥无聊,但是走进电影院,在富有变化和冲突的影像世界里,人们可以短暂地离开现实,获得快乐。但是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从照相发展起来的,提出了照相基本理论。他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真实,客观,不带偏见,并且立在公民凯恩中那个著名的紧身运动长镜头。由此,整个行业开始重视长镜头所承载的纪实性。

第三个阶段被集体有意识地使用。长镜头被导演们有意识地选择运用。是在什么时期呢?二战以后,当时人们经历生离死别,信仰崩塌,思想从此前对权威的依附中解脱,更加重视个体命运的重要性,并且人们意刷剧网识到现实的痛苦不能靠糖果般虚假且短暂的电影填补,既然痛苦逃无可逃,那么人们需要更加真实的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电影新浪潮。意大利导演们在影片中主动使用长镜头,大景别呈现生活的真相,而法国导演则更多地用长镜头聚焦,呈现个体的感受和精神状态。所以,虽然巴赞本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场镜头,但他对于电影真实性的重视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创作者,被后人总结成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理论背后是更深入的对电影本体的讨论与思考。

当然,无论是长镜头还是蒙太奇,其实都不能完全割裂的在电影当中使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虽然不同,但都被电影和观众所需要。所以辩证而全面地思考,蒙太奇和长镜头才不至于钻进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