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优秀的以儿童为主角的战争片,中国人都会想到一部经典——《小兵张嘎》。该片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的一大原因,就是塑造了活灵活现的儿童主人公嘎子。他身上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调皮的一面,人物形象上和成年战争英雄有很大不同。几十年过去,5月27日全国院线上映的电影《少年英雄董存瑞》再次以儿童为主人公,描写了一段儿童团在抗日中做出独特贡献的佳话。和前辈一样,新一代电影人同样注重挖掘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化,塑造了鲜活的少年英雄。

《少年英雄董存瑞》由石家庄野云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绕滚影视,北京灵犀逸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刘景函、戴克强编剧,张利鹏导演,林子杰、高宇阳、赵中华、张津赫、聂毛主演,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1942年,当时年仅13岁的董存瑞,在区委书记王平的引领下,在南山堡成立儿童团并带领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们,以独特的方式方法投入到抗日活动之中,成功地协助八路军游击队痛击日伪军,并摧毁了位于晋察冀根据地的日军据点。

在艺术创作上,本片有两大亮点,一个是遵循儿童团的身份特征,展现出他们勇敢无畏之下仍具备的孩童心性,非常真实;另一个是对儿童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群像描写,让董存瑞不是一名孤胆英雄,而是全中华少年英雄的代表。

影片一开始,虽然小小的董存瑞口中嚷嚷着要去打鬼子,但他明显对抗日的认知非常浅薄,只是源于一种原始的少年都有的英雄崇拜。他心中的大英雄王平,明显有被“美化”的成分。直到机缘巧合,他接触到了王平本人,才渐渐明白了英雄也是人,英雄并不超级,打鬼子不能依赖神技,而是应该靠智慧与团结。

“智慧”与“团结”是《少年英雄董存瑞》叙事主题的两个关键词。董存瑞一开始对抗日的想象比较武侠化,他竟然相信王平能用弹弓和鬼子的枪炮拼杀。在王平的教导下,他才意识到弹弓能赢过枪炮,绝不是靠硬碰硬,而是靠智取。果然,通过运用智慧,小董存瑞也用弹弓玩了一场漂亮的调虎离山,成功从三名鬼子那里缴获了枪支。

不仅如此,小董存瑞还利用儿童团都是孩子的身份特征,用恶作剧激怒了日军任命的治安队长,并成功诱骗其落入陷阱,再由王平将其改造为我军“卧底”。最体现儿童团重要性的,还要说他们利用日军对孩子的放松警惕,成功进入日军据点,观察并记住了据点里的地形和兵力部署,为后边游击队的行动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虽然董存瑞又勇敢又机智,但如果只有他一个人,那上述的诸多行动是无法成功,甚至是无法顺利展开的。他有好几个年龄相仿的同村小伙伴,比如技术不如他但身体比他强壮的满仓,虽是女孩子但弹弓天赋极高的秀儿等等。在成立儿童团之前,他们就像普通的农村同龄小孩一样,既会开心地一起玩,也会因为一个小物件就闹掰甚至大打出手。

在成立儿童团后,董存瑞和满仓等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为共同的目标协作。最典型的一场行动是为了配合游击队的进攻,儿童团要想办法弄断日军求援用的电话线。所有团员不争功不抢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准时掐断了据点与外界的联系,配合了游击队的进攻,避免了八路军的损失与伤亡。

董存瑞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在仅十九年的短暂人生中,便荣立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荣获一枚毛泽东奖章、三枚勇敢奖章。如此优秀的年轻战士,必定和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少年董存瑞很早就接触到王平这样优秀的人生导师,树立了正确的信仰,领悟了战争的智慧,团结了可靠的伙伴,必然在成年后为伟大事业做出贡献,为世人代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