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甄嬛农历生日”的词条带着《甄嬛传》这部火了11年的剧又一次冲上了热搜。

《甄嬛传》2011年在电视渠道首播,之后由乐视获得网络独家播映权,一经播出就成为现象级剧集,主演孙俪也凭借此剧获得多项大奖。收购了乐视的花儿影视不久前表示:“《甄嬛传》平均每年仍然带来一千多万的收益。”

想必导演郑晓龙也没有想到,11年过去了,观众还在循环往复地“过情关”。

想找到《甄嬛传》的“平替剧”确实不容易,因为它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无数可供深扒的细节,以及做到了网文与正剧的奇妙融合,才会有那么多“野生甄学家”仍然在研究这部作品,让它在一次次的讨论和二创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不仅仅是一部宫斗剧

对于后宫女子来说,皇帝身侧即是等级分明的职场,没有真正的姐妹,只有同样想“升职加薪”的竞争者,皇帝不只是自己的丈夫,还是阴晴不定的顶头上司。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对靠山、展示所长、扩大人脉,甚至还有“别和老板谈恋爱”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人说,《甄嬛传》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比起宫斗,更像是一部职场剧,“打工人”把自己代入进去,可以学到不少职场“权谋”的生存法则。

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爽文”情节可以在职场剧中得到满足,因此职场的确一直是热门话题。《甄嬛传》之后,国产职场剧也层出不穷,然而口碑扑街的还是大多数,近年的不少新作仍然被批评为“披着职场外衣的玛丽苏恋爱剧”。

要追求真实感就不能撒狗血,可要吸引观众,又必须得有足够的戏剧性桥段,《甄嬛传》正是平衡二者的佼佼者。

《甄嬛传》的戏剧性不是在情节里刻意安插的,而是基于后宫特殊性天然产生的。后宫似是职场,但终究也是情场,女子自己既是获得恩宠的工具,也是扳倒对手的武器。从容貌、家世,到才情、智谋,女子要求生存,要谋荣华富贵,依靠的都是出卖自由。

后宫这个“职场”不遵循八小时工作制,《甄嬛传》的所有主角一生都被禁锢在深宫高墙之内,皇帝的恩宠与她们自己乃至一家老小的命运紧密关联,由此就自然产生了密集的戏剧效果。

浩荡皇恩之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需要,甄嬛刚入宫时不求荣宠,有意远离纷争,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职场里,她的命运也早已被卷进了滚滚洪流。

大量人物由于“皇恩”这样一个唯一的理由聚集在一起,后宫自然成为了恩怨的聚集体。不需要再安排更多的狗血桥段,只需蝴蝶轻扇翅膀,女子们轻飘飘的生命中便会卷起风浪。

观众可以在那些计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因此可是轻易代入,而《甄嬛传》的职场又是超出现实的,它能够满足观众寻求刺激、期待狗血的潜在心理。

不仅是职场人,每个平凡人经历的友谊、爱恨,都能或多或少在《甄嬛传》中找到影子。

第一次看《甄嬛传》时,很多人都代入了主角视角,不喜欢敏感多疑、最后背叛甄嬛的安陵容。

这部剧红到现在,却有越来越多人能够理解安陵容,意识到她就是和我们大多数一样的平凡人。

出身低微、家世清贫的安陵容是个后宫“卷王”,歌舞、女红、制香样样精通,然而这一切都敌不过背景和个性。她第一次侍寝时紧张得浑身发抖,虽然是16岁少女的正常表现,却让她失去了重要的机会。

入宫时安陵容受到甄嬛、沈眉庄的照顾,与她们成为了好姐妹。在这段三人的友谊中,她是最弱势、也最边缘的一个。那两人家世相当,又从小一起长大,即使她们待她很好,但有过三人友谊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安陵容的不安全感。

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平等,她掌握的信息最少,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也最弱,连侍寝的机会都是甄嬛帮她争取来的。因此稍有风吹草动,她就不得不担心自己是不是被孤立了、是不是被当枪使了。

随着观众的成熟,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不同的视角,代入了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又足够立体,因此经得起反复剖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什么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甄嬛传》的原著是以甄嬛为叙述主角写成的,因为不是全知全能视角,对于其他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只能透过甄嬛的双眼管中窥豹,也就多了很多可供想象的空间。

讲究等级关系的古装剧中,座次是十分重要的,《红楼梦》里曾几次提到黛玉挨着贾母坐下的细节。

在规矩严明的贾府中,能不打招呼就挨着最高权威坐下,恰恰说明了黛玉受到的极高宠爱,和黛玉地位实际上已与宝玉相当的事实。

而甄嬛第一次进宫时,槿汐姑姑离开后,甄嬛带着两位陪嫁侍女坐下,浣碧自然地坐到了甄嬛身边,流朱却先搀着甄嬛坐好,自己才安分地坐到了低一阶的位子上。

这时甄嬛已经知道浣碧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而这个细节恰恰暗示观众,浣碧自己也知道此事。

明明同是甄远道的女儿,却只因自己母亲是罪臣之女,浣碧却只能屈作下人,她打从心底是不服的,内心深处她认为自己和甄嬛是平等的姐妹。

原著作者流潋紫受《红楼梦》影响很深,《甄嬛传》中的很多细节都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充满大量设计精致的细节,只看一遍可能难以看出、读懂,随着观众的反复解读才逐渐浮出水面。在这样一遍遍的解读中,《甄嬛传》的观众始终有话可说,这部剧因此能维持极高的讨论度。

除了小细节,《甄嬛传》中也蕴藏许多时下观众最关心的热点。比如,不仅是民间,学术界也不乏从女性主义观点对《甄嬛传》进行的解读。

观众的思想境界提升后,宫斗剧难免因“雌竞”受到诟病,而《甄嬛传》却恰恰相反,在反复审视中,观众从这部剧里看到了更多的女性力量。

爱看影视

电视剧对原著进行的一大改编就是年代,原著糅合了唐、宋、明、清甚至日本后宫,创作出了名叫“大周”的架空时代。而电视剧版却大胆地将这个故事限制在了真实的清朝雍正年间。

随着这处改编,皇帝的容貌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著中甄嬛这样描述皇帝的外貌:“却见一个年轻男子站在我身后,穿一袭海水绿团蝠便服,头戴赤金簪冠,长身玉立,丰神朗朗,面目极是清俊,只目光炯炯地打量我,却瞧不出是什么身份。”

而到了电视剧里,饰演皇帝的陈建斌虽然成熟可靠,但与面目清俊、丰神俊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甄嬛传》也因此逃脱了女孩们争抢一个帅哥的“雌竞”氛围。皇帝不仅外貌平凡,性格也并不讨喜,甄嬛一开始还有与皇上情投意合的幻想,却在相处中认清他薄情重利、花心多疑的本质。

二八少女配大叔的画面让人难以沉浸式感受甜蜜片段,不少观众都表示无论是皇上还是果郡王,和女主们的感情线都“嗑不下去”,还不如欣赏女孩之间的情谊。

离开了理想化的“玛丽苏”设定,就会有更多人开始思考:妃子们争宠,到底在争什么?

这些各具才智的女子不是不爱皇上,但也不是只爱皇上。比如,华妃爱财、爱权,一边变着法子利用哥哥和皇上搜刮油水,一边从皇后手中分权。作为后宫女子,她很难有更大的青云之志,但也有自己的目标,不只是为男人而生的玩物。

安陵容比起吃皇上的醋,更吃了不少甄嬛的醋,见甄嬛对淳儿好,她就说些酸溜溜的话,想着淳儿家世好,暗自担心自己是不是成了弃子。

她的心理战不只为家族而打,也为了纯粹的姐妹情。

因被皇帝看中、被迫离开果郡王的叶澜依则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抗争精神,她不肯侍寝、捍卫自己的身体和爱情,甚至将计就计喝下堕胎药,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得知果郡王钟情甄嬛,她没有陷入嫉妒、争抢的心理,而是爱屋及乌,暗中帮助甄嬛。

这个角色虽也身处封建后宫,但却展示出了现代女性大度、自由、勇敢的个性。

后宫女子是被正史忽视的存在,《甄嬛传》聚焦她们的人生故事,自然也有意无意地批判了皇权、男权。

甄嬛两度“弑夫”、叶澜依下毒谋害仗着权力玩弄自己的君主……在各种利益争夺中,其他女性也在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违背圣意,在精神内核上打破了皇权的权威性。

作为“第一性”中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即使身份地位凌驾于女子之上,皇帝仍然不能得到真心的爱戴,妃子仍然拥有独立的欲望,玩弄他人的人,最终不能够善终。

由女性原著、女性编剧的《甄嬛传》诞生之时乘上了20世纪后开始掀起的女性主义浪潮,其精神内涵上具有超前性,因此,时至今日仍然不乏可以拿来品味、解读的部分。

成为古装剧的巅峰是多么寂寞

将架空网文放进真实朝代无疑需要勇气,作为宫斗剧,《甄嬛传》应该多少程度反映历史事实?又要如何让观众感受到独属于古装剧的审美体验?

《甄嬛传》中存在女性幻想的部分,突出体现就是年轻帅气的果郡王与甄嬛的感情线。故事中,果郡王一心痴恋甄嬛,多次出手相救,甄嬛被他感动,与之私通诞下一子。

虽存在杜撰的部分,但因故事将眼光放在后宫,以后宫窥见政治走势,而没有歪曲历史方向来满足后宫的剧情需要,不至于影响普通观众的观看体验。

更重要的是,《甄嬛传》用精细的服化道设计及考究的礼仪规范让观众身临其境。正剧风格与网文的想象力巧妙结合,能够以小博大,通过诗词歌赋、吃穿用度轻松将氛围营造出来,而不需要拍成真正的历史剧。

《甄嬛传》在历史细节上做的已是相当到位,也能够满足一部分了解历史的观众。比如年羹尧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而同是重臣的隆科多则自称“奴才”。

鲁迅曾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

清朝在雍正之前,“奴才”与“臣”的自称区分得并不是太严格。雍正在位后,只有与皇帝关系亲近的满臣才能自称“奴才”,汉臣一律自称“臣”。

历史上也曾有汉族官员想与皇帝“套近乎”自称“奴才”,就受到了雍正的批评,特意划去,提示“称臣得体”。

《甄嬛传》中也出现了许多符合情境的诗词,比如甄嬛在倚梅园许愿时说:“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甄嬛舞了一曲《惊鸿舞》得宠,华妃立刻吟起《楼东赋》,自比唐玄宗时期的梅妃,在杨玉环入宫后成了那个黯然神伤的“旧人”。

除了礼仪、诗词,到了11年后的今天,《甄嬛传》中出现的化妆品、首饰也仍为人津津乐道。最有名的要数明代《说郛》中记载的螺子黛:“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

这传说中的珍贵眉笔就被《甄嬛传》“复刻”了下来,一支支螺形眉笔好看精致,一度引起美妆博主效仿制作的热潮。

正是因为在这些审美细节上下了功夫,那些充满古典风味的台词才能被争相模仿,那些服饰、画面才能激励出这么多二创,《甄嬛传》本身也因此被反复琢磨而历久弥新。

然而《甄嬛传》毕竟不是完美的,这些年它再次回到观众视野不仅因为它本身的优点,也在于市场上没有新的好作品及时出现。没有新的佳作可供欣赏、没有经得起讨论的新热点,观众才不得不回归经典。

资本涌入、审查过严、创作者浮躁制造出许多质量堪忧的作品,这让习惯了经典作品的观众“看不下去”,与其在大量同质化产品中大海捞针,不如重温旧作。

《声生不息》的热播,《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再次回温都表现出了这种观众对经典的依赖。年轻人喜欢老作品,对经典作品是幸事,对于整个文化产业市场来说却值得担忧。

文|王楚芸

编辑 | 十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