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是一部经典宫斗剧,播出十余年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百看不厌。

但是,子夜每次看到剧情即将进入甘露寺和凌云峰部分时,顶部总会有许多“我要跳集了”、“56集见”等弹幕。

在网上搜“甄嬛传甘露寺”关键词,也会出现许多负面评论。

更有观众表示,刷了十几遍《甄嬛传》,每次都跳过甘露寺的剧情。

那么,为什么甄嬛出宫的剧情被观众如此排斥呢?

子夜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节奏由快变慢

甄嬛传中,甄嬛出宫之前,以及甄嬛回宫之后的剧情跌宕起伏,女主甄嬛不断打怪升级,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紧凑的。

甄嬛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几乎都发生在宫内,整部剧的名场面,也多是在宫内展现。

唯独甄嬛出宫的十几集,节奏突然急转直下。虽然也有甄嬛与果郡王相爱到甄嬛回宫的主线存在,但结构相比前面几十集显得较为松散。

二、色调由暖变冷

甄嬛传的一大亮点就是场景精致,道具精美,配色高级,不管是服化道都非常优秀。

随便一个截图,都可以看出剧组在造型妆容上的用心。

就连一个空镜头,都有着精妙的构图和美丽的配色。

然而,甄嬛出宫之后,不仅场景的配色变得十分单调暗沉,而且画面整体色调从暖色调变成了冷色调。

色调的变化,象征着甄嬛的境遇从天堂跌落地狱。

从前,甄嬛是甄远道的掌上明珠,甄府嫡女,在宫里是皇上的宠妃,风头无两。

现在,甄嬛对皇上心如死灰,以废妃身份出宫修朝前TV行,从此做好了清心寡欲、孤独终老的准备。

虽然从色调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甄嬛传的镜头语言运用得十分高级。

但是,持续十几集的冷色调,加上缓慢的节奏,难免让观众看得有些疲惫。

三、剧情太虐心

虽然甄嬛在宫内的日子过得惊心动魄,但总是有起有落,大部分时候是观众看着甄嬛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

甄嬛的后宫生活也有挫折,但每一次挫折都能让她得到成长,让她变得更加强大。

但是,出宫后的甄嬛失去了皇权的光环,又没了家族的庇佑,在甘露寺受尽了欺辱。

从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甄嬛,在远离皇宫的甘露寺变成了一个任人踩踏的蚂蚁,谁都能来踩她一脚。

甘露寺的姑子静白不仅让甄嬛劈柴挑水,还栽赃甄嬛偷了自己的燕窝,又冤枉甄嬛得了肺痨,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中把甄嬛赶去了凌云峰。

若不是莫言相救,甄嬛恐怕早已葬身雪地中。

住进凌云峰后,甄嬛慢慢和果郡王走到了一起,受到了一段时间的照拂。

那段时间,可能是甄嬛出宫以后最开心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情到深处的二人计划假死私奔时,果郡王被皇上外派云南打探消息,且不慎掉落大河,生死未卜。

与此同时,甄嬛的好姐妹沈眉庄为甄嬛带来甄父在宁古塔重病不起的消息。

更不巧的是,甄嬛此时发现自己怀上了果郡王的骨肉。

在多重打击下,甄嬛终于开启了回宫之路。

为了给心爱的人报仇,为了给父亲治病,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名分,更为了支撑起整个甄氏家族,甄嬛不得不坚强起来。

而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和皇上重修旧好,复宠回宫。

自此,剧情的节奏才开始加快,甄嬛也不再甘愿宫外受辱的生活,终于重燃士气,谋划回宫。

大部分观众看剧时都有代入感,所以主角受苦的剧情远远不如主角开挂剧情来得爽。

四、画风的变化

甄嬛出宫的主线是与果郡王的恋情,但这段恋情同样被许多观众不解。

首先是在礼仪规矩极为传统的古代,甄嬛作为皇上曾经的妃嫔,却在宫外和皇上的弟弟在一起,不管于情于理都不通。

其次,甄嬛传的主调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要体现宫斗的残酷和阴差阳错的宿命感。

不管甄嬛出宫之前还是回宫之后,都是朝着这种方向发展的。

但是,甄嬛出宫的剧集中,却画风突变。比起宫内的勾心斗角,甄嬛和果郡王的感情戏显得过于平淡。

和果郡王在一起的日子,可能是甄嬛一生中最平静的日子。不用面对众多嫔妃的争风吃醋,不用面对皇上的疑心重重,在果郡王面前也不需要像在宫中那样谨言慎行,生怕一句话说错就株连全家。

但是,美好和平静有时候也意味着无聊。对于观众来说,这样平淡美好的剧情看点略显不足。

综上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许多观众都喜欢跳过甄嬛出宫的剧情了。

那么,甘露寺和凌云峰的剧情究竟是不是败笔呢?显然不是。

甄嬛出宫,是因为皇后为甄嬛精心设了一个“纯元故衣”之局,引出了“宛宛类卿”的残酷真相。

也就是因为此事,甄嬛才知道皇上对自己的宠爱只是因为自己长得像他心中的白月光——纯元皇后。

经历过如此大的感情伤痛,果郡王对甄嬛一片赤诚的爱才显得尤为珍贵。

甄嬛出宫后的生活,有痛苦,也有美好。经历了这一遭的甄嬛,才体会到了全心全意的爱情,也真正懂得了人间冷暖。

这部分剧情是整部剧的分水岭,也是甄嬛命运和性情的重要转折点。

甄嬛在甘露寺遭遇的种种欺压和打击,让她脱胎换骨,成为了大杀四方的熹贵妃。

只有体验过被人踩到脚底下的感觉,甄嬛才会懂得触底反弹,走出困境。

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唯有经历过蜕变,甄嬛才能涅槃重生,一路登顶,坐上后宫中最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