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中国百年影史见证者,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秦怡女士今天凌晨4时于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一百岁。

2011年夏天,曾有幸在上海吴兴路秦怡老师的家,有过一次采访。

原定采访一小时,谁知话匣子打开就停不下来,最后聊了两个多小时。当时当时89岁的她思维清晰,近一个世纪的往事依然清晰,侃侃而谈。

2011年夏天,在秦怡老师家采访她

秦怡生于1922年,16岁时从艺,从民国时代跨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见证了完整的中国电影史的人物。

秦怡大半辈子与上海电影同行,30、40年代盛极一时的东方好莱坞时期虽未有直接参与,但上海电影伴随着她成长。

抗战胜利后,她的电影事业也正是从上海开始,历经新中国建立、十年文革,1980年代又从胶片的废墟上复出,见证了上海电影随着时代潮流而起起落落的整个过程。

秦怡一生出演过50多部电影,2017年陈凯歌拍摄《妖猫传》时,秦怡还以95岁高龄出演片中一名宫中老婢女的角色,她的艺术生命之顽强,也令后辈肃然起敬。

秦怡与陈凯歌在《妖猫传》拍摄现场

她是建国后首批十大电影明星,是周恩来总理都亲自点赞的演员。

她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秦怡(1922-2022)

1

1922年1月31日,秦怡生于上海南市一个封建大家庭。

少女时代的秦怡受父亲和大姐影响很大。父亲秦栗臣九女一子,靠着在洋行做会计的父亲独撑大局,生活不免吃力。

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十分喜欢文艺,喜欢读书、看报,尤其喜好看电影、听音乐。

秦栗臣工余经常流连电影院,秦怡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带她到大光明看电影听音乐。

那时大光明是全上海最有名的高端文艺消费场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具有小资情调。

民国时代的大光明电影院,是全上海乃至远东最时髦的地方

秦怡至今还记得父亲带她到大光明看电影的时光,虽然银幕上的故事小秦怡看得似懂非懂,但那些明星的脸孔印象深刻,多年后仍如数家珍,什么罗纳德·考尔门、嘉宝、蓓蒂·戴维斯,在秦怡的童年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看《七重天》(1927)时,只有5岁的秦怡沉浸在剧中人的命运中几天几夜不能自拔。

《七重天》(7thHeaven,1927)

胡蝶和郑小秋主演的《姊妹花》《啼笑因缘》等,也给童年的秦怡留下了深刻印象。秦怡尤其喜爱阮玲玉,她的所有影片几乎都看过一遍,秦怡喜欢阮玲玉自然深沉的演技。

1935年,阮玲玉因为小报流言中伤,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自杀身亡,轰动一时。

阮玲玉(1910-1935)

当时秦怡和她的同学甚至罢课去殡仪馆瞻仰阮的遗容,哭了几天几夜,一方面这大概是明星和粉丝的感情,另一方面,秦怡也坦言这是由于阮玲玉塑造的银幕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少小的秦怡,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巨大的动人力量。

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北平发动「七·七」事变,战火很快烧到上海,「八一三」一声炮响,上海陷入灾难之中。

也许是自小就接受了文艺作品新思维的潜移默化,秦怡骨子里充满了一种叛逆精神。

在上海这个封建大家庭里,秦怡虽然是家里的宝贝女儿,但是她总是有一种出走的欲望。

少女时代的秦怡

1938年8月,上海沦陷,刚刚从中华职业学校商科毕业的秦怡隐约觉得时机来到,于是便瞒着家人投考了第22集团军,和两个年龄比她大、资历阅历学历也比她深的女生一起,远赴武汉,那年她才16岁。

秦怡就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样,脱离了封建家庭,也离开了她生活了16年的上海,远赴襄阳。

到达樊城后,当时部队里人际复杂,尤其是男士兵不断对这三位女孩进行滋扰,于是秦怡又和其中一位女孩商议逃离,她们决定乘坐火车上武汉,然后再在长江转坐轮船抵达当时抗战的大后方重庆。

1938年10月深夜,秦怡到达重庆。在重庆,秦怡邂逅了日后她一辈子的工作——演员。

那年11月,秦怡和朋友去看话剧,散场时在门厅被两位陌生人叫住:「小妹,你乐意跟我们一起演话剧吗?」

秦怡考虑了一下,当时她也无路可走,况且在出走的路上看过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话剧,她觉得加入话剧团演戏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便答应。

这两位陌生人正是后来在中国电影史上担当重要角色的应云卫、史东山。

应云卫(1904—1967)

1938年年底,秦怡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当见习演员。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是《中国万岁》,秦怡扮演一个要去参加抗战的热血青年,舒绣文扮演的女主角要离家参加抗战,秦怡扮演的角色闻言也表示要参加,台词只有一句「我也要去!」

此时日寇突然破门而入,当着秦怡的面一巴掌重重刮在舒绣文的脸上,这个动作在排练时是没有的,在舞台上演出要「动真格」,初登舞台的秦怡吓了一跳,台词险些忘了说,极为狼狈。

当时,作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由于时局动荡、生活艰苦,重庆的电影业几乎是停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也几乎无片可拍,话剧是当时市民娱乐的寥寥几种方式之一。

秦怡在重庆从参与中国电影制片厂话剧团演出起步,在话剧团成长,锻炼了演技,也为日后参与电影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3

在重庆的秦怡虽然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在话剧舞台获得了名声,但参与电影机会却极少,1939年参与过《保家乡》等抗日影片的摄制,也只是群众演员。

二刷电影网

1946年抗战胜利后,秦怡重返上海,第一次担当女主角拍摄了《忠义之家》,由上海时期已经成名的大导演吴永刚执导。

由于第一次在大银幕上担当重要角色,虽然已有充足的话剧舞台经验,但秦怡自认经验严重不足,在看样片的时候「真恨不得提出来最好换掉我」,在拍摄该片后半期,秦怡给自己订下的工作目标就是不断反省不断寻找缺点。

在日后秦怡的演艺生涯中,正是本着这种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不断磨练,不断提高。拍电影当明星出名气非初衷,作为一名电影演员就应该在业务上不断雕琢,而不应该论其片中角色轻重,这就是后来秦怡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女演员,仍自称是一名「跑龙套」的原因。

1946年5月,秦怡和导演陈鲤庭、大明星赵丹合演了第二部担当女主角的影片《遥远的爱》。

这部影片描述抗战爆发后的上海,赵丹饰演的知名教授只有口头救国却无实际行动,秦怡饰演他家中女佣余珍,教授看中了她的善良、好学品质,着意改造,并结成夫妻。但余珍却没有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两人越走越远,以至于最后分道扬镳。

这部电影现今看来虽然未免失诸粗糙,但是以抗日为编年,以人物感情变迁为线,颇有史诗的意味。

这部影片对秦怡来说是一次演技的挑战,从懵懂无知的女佣,变成抗日救国的进步人士,期间细微的变化颇考功力。

此外,片中那个浓眉大眼、义正言辞的进步女性形象,大抵也奠定了秦怡日后在银幕中的形象。

和大明星赵丹的合作,秦怡也获益匪浅,从此与这位旧上海电影年代已经成名的大明星也开始了30多年的友谊,直到赵丹于1980年去世。

赵丹(1915-1980)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解放。次年,上影厂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由秦怡出演女主角儿媳妇拉英。这部影片也拉开了秦怡红色电影生涯。

秦怡在《农家乐》里的扮相

当时关于「电影演员」还是「电影明星」还有过争论,有人说,电影明星是旧社会的产物,代表浮华的名利场,新中国不适合搞这套东西。

秦怡回忆,这个争论还是周恩来总理作了定论,周说,旧社会有明星,新社会也应当有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明星嘛,这与社会制度无关,也与阶级立场无关。

自那以后,新中国的明星制度便建立了起来。

秦怡还记得,她是第一批被国泰电影院悬挂海报的电影明星,站在小时候就经常出入的电影院看到自己的海报迎风摆动,「甭提有多威风了」,秦怡沉浸在回忆里。

1958年,周总理亲切接见秦怡

1956年,上影厂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由谢晋导演执导,秦怡出演母亲林杰。

回忆起与谢晋导演的合作,秦怡还是赞不绝口,她认为谢晋是一个最聪明的导演,非常懂得观众需求,对电影的节奏拿捏得很准,能牵动观众观影情绪,这在建国后成长的导演中非常难得。

谢晋挑选演员也眼光准确,对演员要求非常严格,秦怡回忆起拍摄《女篮》时,谢晋对其他年轻演员特别严厉,唯独对她和刘琼却比较宽容,问何故,谢晋笑嘻嘻地说:「你们参加文艺工作比我早,经验比我这后辈丰富,我还要你们盯着我咧。」

《女篮》是谢晋和秦怡唯一一次合作,日后《舞台姐妹》选角时,谢晋本欲找秦怡姐妹合作,但秦怡自己觉得年纪、气质方面不适合,也就婉拒了。

直至文革前,秦怡陆续出演了《马兰花开》《铁道游击队》《红色的种子》《林则徐》《青春之歌》《摩雅傣》《北国江南》等影片,文革前最后一部影片是《浪涛滚滚》,秦怡出演水利局党委书记钟叶平,描写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运动中的水利建设。

《浪涛滚滚》(1964)

但由于当时各种客观原因,以及种种来自各个层面的干扰,影片完成未及剪辑,摄制组就散了,影片后来一直没有跟观众见面,当年只有少数人看过,有位看过该片的人士对秦怡说:「不知道你还有这么一部好作品。」

秦怡闻言不禁感慨这对于电影人来说多么不幸。文革的浪涛已经卷走了当时的电影圈。

秦怡的一生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她的第二任丈夫金焰也是上海时期就成名的电影明星,人称「电影皇帝」。

1946年他们拍摄过唯一一次合作的《失去的爱情》,1947年两人在香港结婚,由郭沫若当证婚人,并题赠「银坛双翼」予二人。

金焰曾笑称秦怡是一个「电影疯子」,因为秦怡看电影几乎「饥不择食」,什么片子都看。

秦怡与有「电影皇帝」之称的金焰

到了文革后,这种对电影热爱的疯子劲反而给秦怡带来了生活的希望,那时她下放到干校劳动,每天要挑重活,劳累了一天,到晚上,秦怡必定准时拿着小板凳到打谷场看电影。

那些年代除了样板戏就是寥寥可数的几部苏联旧片,有的影片一年来回放好几次,秦怡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文革后,秦怡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影片《征途》《风浪》《苦恼人的笑》《海外赤子》等,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的时代印记。

1979年《苦恼人的笑》里的秦怡

在上影厂的官方发行刊物《上影画报》的封面丛林里,秦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女演员,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上影厂对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踏入21世纪之后,秦怡仍是老马伏枥壮心不已,除了持续地演出电影,她还编剧主演了《青海湖畔》。

2009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为她颁发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可以说,秦怡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电影史,活到老、学到老,为后辈树立了无数榜样。

秦怡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