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笨小孩》

▲《长津湖之水门桥》

▲《革命者》

▲《1921》

▲《一点就到家》

▲《雄狮少年》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矢志不渝跟党走,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青春。反映在老一辈的影像创作中,这些有志青年多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壮士与群情激昂、挥斥方遒的豪迈男儿,而在新时代的影像创作中,这些青年成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在努力生活、奋斗、个性张扬的你我,成为每一个为了理想信念而坚守的身边的熟悉的人。这些影像建构了青春的“我们”,也建构了青春的中国。

主流电影的青春化趋向

2009年,一部适合青年观众,以“数星星”为宣传卖点之一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上映,拉开了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大片过渡的序幕,同时开启的还有新主流电影创作的青春化趋向。

在表现中国故事、脱贫攻坚、时代变迁等时政主题的影片中,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或者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尊重人物的个性与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在个性张扬中展现社会的包容,在分众多元的思想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片最为关注的。这样的人物形象摆脱了“英模人物”叙事和“英雄人物”叙事的窠臼,将目光转向更为年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上,形成对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和青年美学的宣扬,在满足主题创作和宣传的同时,更体现新主流电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对青年观众主体的尊重。

在重大国家主题、红色经典等题材的创作方面,新时代的电影创作在保持塑造国家形象、倡导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逐渐偏向融合商业化、类型化元素,以吸引青年观众群体的注意。如《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就是在这一变革初期上映的。尽管也因为一些商业化和类型化元素被部分观众诟病,但其显示出的青春主题和蓬勃朝气非但没有影响主流意识的宣传,反而对青年观众形成了别样的吸引力。对于习惯了沉重叙事和厚重历史感的观众而言,青春化倾向带来的是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更深的“共情”,是对电影所表现的主流意识的更大程度地接受。这种变化是由受众群体的变化导致,也是观众群体审美取向的变化导致,更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在影像语言方面,为了配合青春化叙事,影片从青年观众的视角出发,对历史环境、社会状况进行更为“年轻化”的观察和思考,画面语言更为轻松自在,影像表达也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形成了兼具个性、张扬又不失努力,时尚、亲民又兼顾现实的风格,更加贴近年轻观众和现实生活。

当主旋律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及时政主题的影片创作面临叙事、观众接受困境等难题的时候,从影片的主流观众市场着力解决无疑是关键所在。这种青春化的叙事趋向是新主流大片力图表达对青年观众群体的重视与尊重,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之路。

青春叙事讲述青春之“我”

根据资料显示,当下主流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只有21.5岁,18-24岁的观众占了33.1%。也就是说,“98后”和“00后”是电影观众主体。这些观众的生活和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一方面有着非常开阔的视野和对事物的深入思考,有个性、有主见,甚至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多媒体世界长大的他们对娱乐方式有自己的习惯性选择,分众明显。因此,电影要想留住这部分主流观众,必须在青年文化的个性上下功夫,满足青年观众对“我”之个性的张扬和需求。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同系列影片,不但将宏大的国家形象具体化为“家乡”这一更直接和令人亲近的实体形象,而且将电影的“奇观化”转变为“平民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普通民众和青年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们骨子里透出的乐观和开朗。《神笔马亮》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片中的马亮是个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农村发展之路的“领导”,在村里颇有威望。但在家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唯妻子之命是从的人。怀孕的妻子无意间来到马亮的村子里参观,怕被发现的马亮只好扮卡通人跟在妻子身边,闹出一系列笑话。马亮在人前人后的性格反差、对妻子的“阳奉阴违”、对工作的热情付出等,都是对马亮这个人物个性的张扬和主流价值观的宣扬,也是对当下年轻人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积极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反映。

与之类似的还有展现青年人创业的电影《一点就到家》。作为年轻人创业主题的影片,该片用扎根农村的李绍群、城市青年魏晋北和回乡青年彭秀兵三人,塑造了当下颇具代表性的三类年轻人。特立独行、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李绍群在农村种咖啡,成了连其父都不愿意提及的“死人”,只好远离村民,独自生活。从现代化城市回到农村的魏晋北和彭秀兵,从刚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形成差异化经营,实现三个人强强联合,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反复。这种勇敢、坚决和敢于挑战传统的行为,让其成为传统农村的“悖逆者”,也成为现代社会年轻人“立业”的必备素质和吸引力。也正是这种勇敢、坚决和敢于挑战的不服输精神,让我们的扶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让我们的影片具备了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

与《一点就到家》中的青年从城市返回农村创业不同,《奇迹·笨小孩》展现的是底层青年景浩在一线城市深圳生活创业的经历。景浩生活困顿,一个人照顾生病的妹妹。为了给妹妹筹措医药费,他孤注一掷接手了一批手机,却赶上新政策出台导致手机无法卖出。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只好自己创业。他忍受了精英人士的白眼,经历了手机被盗,招聘了存在各种“问题”的员工,最终成功获得了“巨额”订单。景浩的坚忍、努力、认真、不服输和由内迸发的闯劲,是无数个创业者的代表,而他团队中的“游戏”青年正是当下社会中很多年轻工人的标签之一。在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中,不向命运妥协的他们用拼搏开创了一个新天地。这是一部都市青年的成长奋斗史,也是深圳发展史,更是新中国的成长史。景浩向上的精神和力量缝合了个人成长与社会时代主题之间的鸿沟,让一个充满向上力量的青年群体和年轻城市展现在观众面前。

与之相比,同样以深圳为背景,讲述青年为了梦想努力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则更为低调和柔和。留守少年阿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激发了舞狮的兴趣。为了舞狮,他和朋友费尽心机拜咸鱼强为师,就在要参加比赛之时,家中突遭变故,他只好放弃舞狮,挑起家庭的重担到深圳打工。在深圳的日子,他依然没有放下舞狮。就在他要离开深圳前往工资更高的上海时,他还是没有忍住,跟他的团队一起参加了舞狮大赛。虽然他最后没有跃上擎天柱,但他却把狮头挂在了擎天柱上。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为了梦想、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拼搏的年轻人。与相信奇迹的景浩不同的是,他在努力过、拼搏过后接受现实,与自己和解,踏实生活。这也是青春的样子。

不论是在工作中彰显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农村工作者,还是在城市中奋力拼搏、挥洒汗水的打工人,他们都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青年一代实现自我价值、张扬青春力量,不服输新片网、不认命的激情与豪迈,因为这样的影片彰显的是整个社会向上力量的聚集,也是整个国家精神风貌的代表。

青春叙事讲述青春之“家国”

在当代主流影片青春化叙事之前,家国主题或话语的表达往往是和悲壮、沉重、牺牲、奉献、忠诚等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现了思想教化和陶冶情操的目标,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但这类影片有些陷于口号化、模式化甚至概念化的创作,缺少了艺术感染力,自然也就丧失了一些观众。青春化叙事改变了这一模式,构建了新的家国叙事的风格。

一是在重大题材中彰显“青春中国”。《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是较早使用青春叙事方式讲述重大革命历史故事的影片。两部影片均用一批年轻演员演绎了一代青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探索和奋斗。影片不但将青年领袖融入当时的社会大潮中,还将他们背负着理想与信念,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来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现了出来。与之相比,同类题材的《1921》在青春叙事的表现方面更胜一筹。这与前二者处于青春叙事化倾向的早期有关。《1921》讲述的是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突破各种反动势力的监视和追踪,用青春寻求真理力量、化作救国救民思想,带领中国进入历史新篇章的故事。该片奋进奔腾的青春姿态、昂扬激情的青春梦想,将革命历史和具备青春元素的影像叙事融为一体,不但从青年革命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艰辛历程和中国革命的艰难进程,也将理想信念融入每一个青年领袖的言行中,在拉近与青年观众距离的同时,也让青年观众看到了理想信念之于个人的重要性。同样的,《革命者》则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38小时为叙事时间,用8个人的回忆串联起了他一生的故事。李大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和害怕,只有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和为国家民族而牺牲的青春热血。正如他在《青春》中所发出的号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喷薄而出的青春的激情,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信心,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和彰显。

二是从人性出发,还原人物的本真,将历史人物常人化、平凡化,在平凡间彰显家国力量。《1921》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它将原来在“神坛”上的凡人拉入“凡间”,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凡人”。影片中的人物都被刻意去掉了“中共一大代表”的标签,该片着力塑造他们常人化和平凡化的一面。李达和王会悟如同我们身边的每一对夫妻一样,过着常人的生活。毛泽东身上还有“农民进城”的新鲜感和陌生感,与杨开慧的感情也更细致和生动。对于更年轻的“一大代表”则塑造了他们活泼、好奇、喜欢新事物等凸显人物个性的一方面。比如刘仁静带着王尽美和邓恩铭照哈哈镜逛商场,两个“大孩子”表现出贪玩、好奇与流连,与他们“一大代表”的身份形成强烈反差。《我和我的父辈》《峰爆》等影片,既展现了前辈们用奉献、牺牲和坚守书写的青春,也展现了年轻一代敢于突破、敢于超越、勇于奋斗的精神。这样的处理拉近了影片、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清楚地告诉每一个观众:他们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代表,他们就是“我们”。在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就是在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身上的家国情怀。

除了彰显青春的个性和家国情怀、展现青春中国以外,还有一些影片或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现视听奇观,如《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在连天炮火中,展现作为青年的他们为国家安宁和平牺牲奋斗的过程;或用电商直播、短视频同构等银幕语言,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视觉想象力;或用平实简单的叙事烘托个人的坚守,以彰显信念和理想的力量。这些影片都用青春化的叙事塑造了新的青年文化和青年气质,构建了新的青春中国共产党和青春中国的形象。

正如歌里唱的一样:“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一百年来,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胸怀报国志,一心向真理,不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电影影像中留下了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拼搏与坚守的身影。(完)(文章来源:团结报)

作者/类成云

责任编辑:杨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