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相当一批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现实题材影视佳作涌现,取得票房、收视与口碑大丰收。现实题材迎来创作热潮,但“悬浮”“伪现实”“贩卖焦虑”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影视创作到底应该如何呈现生活?观众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实题材作品?

4月27日,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受邀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深度解析近年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得失,并与广大观众朋友一并为影视创作者探析方向。

现实创作难在写人

两大极端影响表达

尽管现实题材创作在最近几年迎来热潮,但透过业内人士反馈,这一类型非常难去创作。论及其中难点,做客《今日影评》的胡智锋直言“画鬼容易画人难”,现实题材创作描摹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人和正在发生的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评判标尺新片吧,像不像、对不对、真实不真实一目了然。不过,他也建议文艺工作者越是难越要迎难而上,要用责任感、使命感向观众呈现时代最真诚的记忆。

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对于这个并不好回答的问题,胡智锋对《今日影评》表示,很多影视创作都遭受了面对现实和表达现实的效果质疑,这是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其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伪现实”的讴歌式现实主义,另一种是忽略美好与温暖、放大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不愉快事物。对此,他建议创作者应当强调温暖现实主义,如薛晓路执导的《穿过寒冬拥抱你》就用乐观、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书写困苦、艰难的现实,《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系列也是典型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

温暖现实无须卖惨

真实表达真诚创作

电视剧《亲爱的小孩》近期热播,其中一些极端矛盾冲突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直呼不适、像“被上刑”,也有网友认为这些剧情都能找到现实中的影子。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必须卖惨吗?对此,胡智锋向《今日影评》坦言,一些现实题材创作确实会为吸引观众眼球而有意无意去寻找商业化的“卖惨”点,更极端的就是追求“爽感”,与温暖现实的诉求背道而驰。他指出,真正的温暖现实是直面生活的痛苦但不绝望,绝不过度炫耀惨点,最为突出的典型就是《我不是药神》,涉及普通老百姓求医难的艰难生活状态,但却并不靠卖惨,尤其其中那位老太太“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的话语,是努力争取生存机会的真实表达。

只要不是古装或玄幻题材,是否就都可以归以现实题材名义?在《今日影评》主持人瑶淼看来,很多作品都空有现实题材之名,却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胡智锋向《今日影评》指出,真实的面对和真诚的表达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精神机制,目前有很多所谓现实题材作品都将现实的人和事玄幻化,只有样子和装饰是今天的,但是生活状态完全脱离真实。谈及对未来的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期待,他也表示要紧扣现实主义精神,一要真实,二要有真诚的创作态度。

2022全新出发,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晚19:45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周一至周日晚黄金时间,点亮你每一个光影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