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清晨,著名演员秦怡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秦怡被誉为“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人民艺术家”,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秦怡

回望百年的光影人生路,她在银幕上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女性形象。

秦怡

1939年,她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好丈夫》,后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话剧。1941年,在应云卫导演邀请下,秦怡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剧艺社,因扮演“中艺”开锣戏《大地回春》黄树惠一角走红。

秦怡在《大地回春 》饰演黄树惠(左)

后来她又陆续参演《天国春秋》《钦差大臣》《董小宛》《结婚进行曲》等话剧,出色的表演让她赢得了“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称号。

她曾是《铁道游击队》中宁死不屈的芳林嫂、《马兰花开》中性格坚毅的马兰、《女篮五号》中饱受苦难的篮球运动员林洁……这些艺术形象脍炙人口,为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带来激励。

秦怡在《铁道游击队》中饰演芳林嫂

秦怡在《女篮五号》(右) 饰演林洁

在出演《铁道游击队》时,秦怡将芳林嫂这个机智勇敢又具有坚定的斗争信念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兢兢业业,为了拍摄一部电影中扔手榴弹的镜头努力学习技术,一个动作重复十七八遍,趴在土坡上。

拍《马兰花开》时,秦怡扮演了坚定参加祖国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推土机手胡友梅,展现了巾帼英雄的英姿飒爽。她还在拍戏时学会了开推土机,一直十分自豪。

秦怡在《马兰花开》中饰演马兰

秦怡说,《青春之歌》里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林红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林红是我扮演的共产党人中最美的一个,这不是说形象好看,而是用精神和信念去打动观众。”

秦怡在《青春之歌》中饰演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林红

对待表演事业,秦怡永远充满着激情,一直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创造新的成就。曾经,她被文化部评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获选第7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获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即便她的一生中曾经历过许多坎坷、磨难,但她仍然保持着坚强、坚韧,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性格,从容地对待每一个挫折。她留给时代,留给中国电影,最刚毅、最勇敢、最美丽的形象,便是她自己。

金迪、叶佩英、萧白等一代老艺术家于今年春天相继陨落。他们为中国的艺术事业付出了一生努力,留下无数精妙绝伦的作品,为人们所深深纪念。

▼金迪

4月3日晚,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金迪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89岁。

金迪一生忠于表演事业,留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雁北飞》《前进再前进》等多部影视作品,曾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荣获金鸡奖与华鼎奖双项终身成就奖。

金迪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饰演孔淑贞

金迪1933年2月25日出生于上海,原籍苏州。她本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狄,后改名为“金迪”。1952年,金迪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

1956年,金迪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在《前进再前进》中饰女主角。出演《尤利乌斯·伏契克》时,她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读剧本、揣摩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丽达”一举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行业的关注。

1959年,金迪迎来自己演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她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饰演回农村参与家乡建设的青年孔淑贞,将北方姑娘豪爽质朴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影片上映后轰动全国,成为无数人口口相传的青春励志片。

她回忆起拍戏时的日子,仿佛近在眼前:“一开始去,我还刷个眼睫毛,演高占武的李亚林直接就凶我了,‘你给我擦掉,哪有农村姑娘擦睫毛’。慢慢地,我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进了角色。”

有群众说孔淑贞扎了两条辫子,当不好新式农民,孔淑贞一听,咔咔两剪子就把辫子剪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立刻树立起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那会儿也没有替身,开山放炮的戏,我腰上系根绳子就被倒悬在岩壁上,一天拍下来,胳膊肘和膝盖骨蹭啊撞啊,皮肉和鲜血全都粘在了衣服上”。

孔淑贞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代表,一幕幕经典场面至今让人无法忘记。生前接受采访时,金迪曾表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演了孔淑贞。

时代也许会过去,但她的身影将永远留存在影视上,为人们所铭记。

▼叶佩英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演唱者、著名歌唱家叶佩英于4月7日逝世,在人生的第87年离开了世界。

演唱中的叶佩英

叶佩英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从小就怀揣一颗“中国心”。叶佩英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都在努力学习。

回到祖国之后,叶佩英在完成学业期间,绽放出了不一样的音乐天赋。虽然生长在国外,中文发音不是很标准,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她拿到了青年学生歌咏比赛的头筹。

1955年,叶佩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罗忻祖和汤雪耕。为了克服咬字吐字的困难,她钻研学习戏曲和民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中西结合的唱法,为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叶佩英接到了《我爱你,中国》曲作者郑秋枫的来信,邀请她为珠江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演唱歌曲,这部电影就是《海外赤子》。

读完剧本后,叶佩英潸然泪下,尽管当时还不知道电影插曲的具体内容,二刷电影网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接。叶佩英用自己热情奔放的感情和高昂激越的声音,通过大荧屏向观众演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我爱你,中国》。

多年来,叶佩英唱过上千遍《我爱你,中国》,每一次都充满激情。“台下,他们边听边流泪;台上,我边唱边流泪。”在叶佩英看来,这首歌曲凝结的“不仅是海外赤子的情怀,也是中华民族的情怀”。

她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艺术,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为后辈留下学习的榜样。

▼萧白

中国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指挥家萧白,于4月23日晚逝世,享年90岁。

萧白

萧白为国家一级作曲,指挥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兼修作曲。他历任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从2005年开始担任上海爱乐合唱团艺术指导。

15岁时,萧白就加入了学校合唱团,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并一路成长为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他的作品《幸福河大合唱》获第7届(维也纳)国际青年大型音乐作品比赛一等奖(金奖),是我国大型作品在国际比赛中首次取得的最高奖项;歌剧《仰天长啸》(作曲)获得文化部特别奖;歌剧《霸王别姬》获第13届文华大奖及5项单项奖。他还曾获得意大利第5届国际合唱比赛最佳指挥奖。

创作《幸福河》的经历让萧白十分难忘。《幸福河》的主题是水利建设,完全是在工地上创作出来的。

在采风时,他安排好大部队的生活、演出,并且收集、创作歌词。他曾回忆道:“在工地上,七八十位工人晚上挤在工棚里休息,他们把最边上的位置让给了我,因为这个位置有个小油灯,我就在昏暗的灯光下、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整理、创作。”

因为作品汲取了当地民歌、小调的优美旋律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引发了工人们的共鸣,受到了热切响应。音乐要“接地气”是他从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从上海歌剧院退休后,他又回到了“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重新投身合唱艺术。2013年,萧白在中国合唱百年纪念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合唱终身成就奖。

在他看来,合唱是人类和谐美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多不同的声音有秩序地交融在一起,发出的共振其实是心灵间的交流”。

对音乐充满热爱的艺术家萧白离开了世界,但对音乐与合唱的贡献永远留在人间。

【记者】关雨晴

【实习生】邱文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关雨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