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来说,东京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大都市。这座城市的外围向四方延展,内部却杂乱无章,但同时又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在外人看来,东京疏离、复杂、不可逾越。

东京将来自异域的「他者感」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独特的结合,加之闪亮的霓虹灯、街道上刺耳又迷幻的电子声响,让这座城市在某些时刻看起来完全脱离了自然。

这座城市除了担当着进步与机械效率的表率以外,还为国际电影界注入了许多反乌托邦的动力,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1972),片中有一段五分钟的片段,观众可以透过挡风玻璃瞥见这座混凝钢筋城市的一隅;在雷德利·斯科特《银翼杀手》(1982)中,这里还被当作未来洛杉矶的阴暗模板。

《飞向太空》

近十多年,在《杀死比尔》(2003)、《咒怨》(2004)、《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2006)、《遁入虚无》(2009)中,这里还被重新塑造为享乐主义的主题公园或是噩梦般的幻境之城。

《杀死比尔》

东京原名江户,于16世纪时人口激增,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中心。尽管它肩负日本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地位,但直到1868年明治时代开始,它才真正成为日本的首都。

自那以后,这座城市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东京两度被「夷为平地」:第一次是由于1923年的关东地震,第二次则是因为1945年的盟军炮击。城市的两次重建,几乎完全以江户时代以来相同的街道规划为基础。

东京塔于1958年建成后,东京确立了它在国际上的壮丽形象:闪闪发光、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在城市里重建,并由世界上最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之一的主干道相连接。

《ALWAYS 三丁目的夕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2012)描绘了一位退休教授和一位年轻女子之间的关系,这位年轻女子通过当高级妓女的灰色收入来上大学。这部影片试图拼凑出这座城市令人费解的拼图,与之类似的尝试还有很多。

《如沐爱河》

不少影片曾试图解读、表现和探索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首都不断变化的外貌,如果一部部解读,想必永远也说不完。那就让我们来一览最具象征意义的十部影片吧:

《野良犬》(1949)

导演:黑泽明

这部由黑泽明执导的黑色电影讲述了一名警察追捕偷走他配枪的杀人犯的故事,堪称黑泽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同年,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在维也纳电影节上映,片中用同样精巧的技艺,相似地描绘了战后的干戈满地、禁网疏阔与混乱不安。

由于大量使用实景拍摄,《野良犬》成为了战后占领时期这座疮痍城市一份无价的存档。黑泽明通过捕捉东京夏日里炎热、沉闷、潮湿的天气,制造出了强烈的紧张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角色不停给自己扇风、擦拭额头,皮肤也因汗流浃背而显得闪闪发光,直到故事在一场暴雨中达到高潮。

《野良犬》得到了多次翻拍和致敬,包括1973年森崎东的翻拍版本,以及2003年由杜琪峰执导、背景设定在香港的《机动部队》。

最有意思的应该是青山真治1997年的《冷血》,这部影片修改了前作的前提,融入了千禧年前的文化环境,诞生在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之后。青山的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患有先天性白血病的邪教成员与萎靡不振的警员之间的对抗故事。

《东京物语》(1953)

导演:小津安二郎

《电影旬报》2009年的日本影评人投票第一名、《视与听》2012年的电影杂志投票第三名,小津安二郎的这个关于代际冲突和误解的故事,为现代观众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记忆之旅。

这是小津安二郎经典的家庭片,故事讲述一对年迈的夫妻从农村进城探望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各自专注自己的小家,根本没有时间陪二刷电影网他们。

影片之所以能在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小津描绘出的日本首都,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里,从被盟军的炸弹夷平,到在阵痛中慢慢地恢复、重建,尽管依旧保留了它的传统和特质,但这座城市其实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小津微妙地融合了怀旧的愿望、温柔的微笑与哽咽的泪水,表明世界上的城市与其说是由实际存在的街道和建筑来定义,不如说是由城市中居民的记忆、想象力和他们的存在模式定义的更为合适。

《哥斯拉》(1954)

导演:本多猪四郎

爆炸于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给本多猪四郎这部经典怪兽电影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这部影片汲取了1952年日版《金刚》与1953年的《原子怪兽》中的理念,加之在1954年3月真实发生在比基尼环礁的日本渔船核暴露事件,在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这只标志性的喷火巨蜥从黑暗的地下深处冲出地面(后面提到的核暴露事故也促成了新藤兼人于1959年创作的偏政治题材的影片《第五福龙丸》的诞生)。

这只大怪兽将在此后多次进入观众们的视野,对使用等比例缩小模型精心打造出的东京(或是曼哈顿,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曾于1998年翻拍过这部影片,但惨遭滑铁卢)大肆破坏。本多猪四郎执导了这一系列15部影片中的8部,直至1975年他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影片《哥斯拉之机械哥斯拉的反击》上映。

迄今为止,最初的这一系列仍然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版本,向观众们展现了一则核武器毁灭性破坏力的尖刻寓言。后来的翻拍则更多地面向年轻一些的观众。

《竹屋》(1955)

导演:塞缪尔·富勒

这是东京第一次身披壮丽的东方色彩,在宽银幕技术的加持下进入观众视野,并为塞缪尔·富勒的美式犯罪片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异国背景。该片讲述了一帮退伍军人在战后的日本变坏、劫掠的故事。

不仅是东京,还有横滨、富士山和镰仓大佛——所有这些都以生动的明信片形式呈现,象征着冷战时期东西方壁垒的新突破。

为了与这项「友好协约」保持一致,《海斯法典》甚至为《竹屋》修改了条例,对男主角罗伯特·斯塔克和他的「和服女郎」李香兰之间跨越种族的浪漫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日本当地的施压集团对这部影片并未进行太过严厉的批评,也许并不奇怪,因为由李香兰出演的、动画片般的影片《蝴蝶夫人》通过「在日本,女人从小就被教导取悦男人」这样的陈词滥调,提供了误导性的文化刻板印象。

这部影片虽然远称不上是富勒最好的作品,但它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迷人的电影时间胶囊;至少从影片中充满活力的街道景观和在尾声处发生的、精彩绝伦的屋顶游乐园枪战的角度来说是这样。

《日本昆虫记》(1963)

导演: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来自乡下的女孩受到大城市的吸引来到了东京,并最终成为这里规模最大的青楼的老鸨的故事。

今村在构思这个故事时,显然受到了一只不知疲倦、看上去百无聊赖的昆虫的影响,这只昆虫在他一边喝清酒一边写剧本时,一直盘旋在他的烟灰缸上方。

他对日本女性不屈不挠精神大张旗鼓的宣扬是以类纪录片的观察的方式拍摄的,他用长镜头描绘了他在自然(或非自然)环境中的拍摄对象:东京塔在建期间,正逢东京火热的建筑繁荣期;电影上映后一年,连接东京和大阪的新干线开通;也是在这一年,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成片从蚂蚁的视角观察了这座现代大都市的崛起,拍摄过程不拘小节又活力四射,成为了今村标志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蔷薇的葬礼》(1969)

导演:松本俊夫

东京新宿区在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都是反主流文化活动的温床。很少有人能像松本俊夫这样,以旺盛的精力和卓绝的智慧,结合基于俄狄浦斯-雷克斯神话的戏剧化场景,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捕捉这个地区的异装癖亚文化。

《蔷薇的葬礼》向观众们呈现出一个实验性的混合体,在艺术手法上包含采访似的、自然的观察性镜头、定格、快进、屏幕文本、过曝、直接从电视上拍摄新闻片段以及快速剪辑等等,这部影片在1969年来说,是一部打破既定模式和禁忌的艺术佳作,满足了观众对那个诱人的风月场所的期待。

《阿基拉》(1988)

导演:大友克洋

对于东京毁灭的悲观幻想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八十年代末日本的经济泡沫。光在1987年,就有两部相关主题的影片上映:实相寺昭雄的真人特效片《帝都物语》和川尻善昭的成人向动画电影《妖兽都市》。实相寺将导致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原因设定为某种被压制的神秘力量。

《妖兽都市》中,这座城市与另一个被称为「黑暗王国」的镜像宇宙处于不稳定的休战状态,来自那个宇宙中的恶魔,以迷人但致命的女妖形象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中。

《阿基拉》是这个主题中最有名的一部。影片由大火的系列漫画作者大友克洋本人执导,在那时算是全日本最昂贵的一部动画片了。

《阿基拉》的故事发生在2019年虚构的东京奥运会前夕,彼时的东京已改名新东京,因为它在1988年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被夷为平地(二十世纪的第三次)。故事围绕着一位逃离当局控制的街头少年展开,当局希望利用少年独特的精神超能力达成邪恶的目的。

《阿基拉》几乎仅凭一手之力就在西方掀起了动漫热,这部影片是一个里程碑,突显了动画媒介的强大,它以真人电影无法令人信服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从当时社会推断而来的反乌托邦未来大都市;而这座城市,却在灾难中又一次被摧毁。

《迷失东京》 (2003)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索菲亚·科波拉这部精致时髦的作品讲述了两颗孤独的心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慰藉的故事。

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们声称《迷失东京》并不一定与东京有关,也并非与日本相关,其故事实际上可以设定在任何地方。它的批评者们则会指出电影中主要角色——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无聊的大学毕业生、她的摄影师丈夫和悲观消极的演员比尔·默里,三人前来拍摄威士忌广告——并未与酒店周围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丛林产生任何有意义的互动。

虽然双方阵营各执己见,但一些场景中有意无意的种族主义和电影发生地点中交织着的纯粹矛盾心理让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解读。

以在大都市中找到目标的年轻美国女孩为主角的另一些电影,也成功地挖掘了表层现象之下的深层含义:罗伯特·艾伦·阿克曼的《拉面女孩》(2008)中,由布列塔尼·墨菲饰演的年轻游客,成功地跨越了文化鸿沟,制作出了美味正宗的面条。尽管她的演技充其量是肥皂剧级别的,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薄如纸张,但起码态度是端正的。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如鱼离水」的影片中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弗兰·库祖伊的《东京流行乐》(1988)。该片由凯莉·汉密尔顿主演,她饰演的歌手一时心血来潮来到了东京,并与她的新情人Hiro(田所豊饰,在《迷失东京》中扮演一名广告导演)一起成功闯入日本音乐排行榜。可惜的是,目前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可以在家观看的途径,但肯定值得观众重新品鉴。

《转转》(2007)

导演:三木聪

三本聪的古怪喜剧并不符合每个人的口味,但在这个温柔且温馨的故事中,他控制住了闹剧,足以让他的角色有时间呼吸。其中,最典型的古怪设定,莫过于让日本最卖座的明星之一小田切让来饰演一个运气不佳的大学生竹村文哉。他累积了超过80万日元的赌债,却几乎没有偿还的可能性。

当竹村面对这个帮当地暴徒要债的讨债人时,对方给他提供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条件——可以取消掉竹村的一切债务,但前提是竹村必须陪伴自己在东京的街道上散步,且持续时间不定。当二人在这座大都市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景点闲逛时,一种稀奇的相互理解的感觉,稳步演变成了一份奇怪的友谊,影片中的每个转折点都让故事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东京奏鸣曲》(2008)

导演:黑泽清

《东京奏鸣曲》和《X圣治》(1997)、《回路》(2001)一样,都包含了世纪末影片中令人不安氛围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后工业化的荒地、等待拆除的废弃建筑,还有城市中其它被忽视的、迷宫般的景观。

《东京奏鸣曲》描绘了一位工薪阶层的父亲形象,因公司的行政部门外包给了中国而被无情开除。黑泽清凭借这部影片在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之后,也受到了文艺片爱好者的推崇。

如果说《东京物语》是关于现代家庭的解体,那么《东京奏鸣曲》则是关于整个哲学的崩塌,即战后梦想的破灭。在这个讲述孤独与不安的日常生活故事中,主人公并未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失业情况,他依旧按照惯例,每天早上穿上西装,离开家,就像去工作一样;而事实却是,他不得不在城市的空旷空间中度过一整天——金融危机让城市的这部分空间失去了意义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