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港片不死!

但从近几年以来港片在电影市场的窘境,我们不难看出,港片式微的现状。

备受关注的香港电影《边缘行者》在上映11天,票房才6080万(截止写稿日)。

坊间传闻,电影成本超1000万。

绕滚影视官方网站入口

如果成本没有超2000万的话,票房其实已经算是回本,开始盈利了。

但是。

对于现如今的市场体量而言,所取得的这个成绩,算不上成功。

至于口碑则是落入了下乘,被部分观众直接吐槽。

目前豆瓣评分维持在5.4,不知道这个评分会不会继续往下掉。

口碑与票房均未取得一个让人满意的成绩,对于许多抱有港片情怀的观众,尤其是一些看着港片长大的观众而言,难免唏嘘。

港片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辉煌过后便是落幕、港片除了情怀便再无卖点。

甚至,被人抨击为了“烂片之王”的王晶。

在2017年指导的《追龙》更是被人称为港片最后的辉煌。

而王晶则是被称为是“港片的守墓人”。

很难想象,曾经缔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香港电影,会在新世纪之后如此落魄。

不过,也有人认为,港片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归根结底还是香港电影的作茧自缚,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的结果,自然就是溺在时代的潮流当中。

《边缘行者》的主线内容,讲述了香港的特殊时期,正反双方通过卧底,揭露惊天阴谋的故事。

故事内容很港片,但却很老土。

这种故事内容,《无间道》已经是一个标杆了。

《边缘行者》不管是故事还是阵容,都比不上《无间道》,而见识过了《无间道》精彩的观众,再来看《边缘行者》,感官自然十分平平。

就像吃过满汉全席的人,再来吃农家一碗香,怎么看农家一碗香都拼不过满汉全席。

这是《边缘行者》口碑不好的第一个原因。

跟不上潮流,在舒适区进行创作。

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很港片,但又很不港片。

为什么这么说?

回想上世纪的香港电影,是潮流的领头羊,是向来被模仿,却从来未被超越的存在。

从林正英的僵尸片,到成龙洪金宝李连杰的武打电影,再到周润发刘德华的赌片,或者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甚至是王晶的搞笑片等等。

这些都是港片的经典元素,但到如今,这些经典元素都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

你可以说是有审核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有人才凋零的原因。

但是。

反过来想,那个香港电影年代的辉煌,是生来就有的吗?

并不是。

也是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所缔造出来的,并且是有着“重大的黑色压力”之下所创造出来的。

而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则是待在前辈创造的辉煌出不来。

只能说有些可惜。

要知道,距离《边缘行者》这种题材的巅峰电影《无间道》是2002年的作品了。

但是在2022年,还没有创新以及突破,被观众被时代抛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或许,很多人也会再度提到香港娱乐圈的一个问题。

人才凋零。

如今的香港影视圈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新人难出头,仅靠着两三个中生代男影星在艰难地支撑着港片。

也是让很多人唏嘘。

靠着情怀勉强度日,但情怀终究有消耗光的一天。

即使是“喜剧之王”周星驰,曾经被很多观众称“我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

但是在《新喜剧之王》上映过后,这张电影票就还上了,再也不欠周星驰电影票了。

所以,港片要如何发展,还是需要香港电影人努力去探索。

挖掘人才以及留住人才,这或许是港片的最重要的事情,毕竟香港艺人的片酬,那可是众所周知的低。

不然,等到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这一代的电影人退下去之后,港片就真的完全消失,成为一个回忆符号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电影自我标签化了。

提到香港电影,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周润发的赌片,大红唇大波浪造型的女星。

甚至前段时间还流行过一段时间所谓的“港风”。

以至于很多人对于香港电影,有了一个刻板的印象:港风!

但在那个“港风”盛行的年代,香港电影人本身有这个概念吗?

答案是:没有。

在那个年代,我们既可以看到洪金宝成龙出演精装追女子这样的搞笑电影,也可以看到他们出演功夫电影。

甚至洪金宝还一度演过几部鬼片,以及奇门八卦的片。

在那个年代,香港电影人都是为了发展,在想象力与创造力上天马行空,并不会被定义被概念。

而现在的香港电影,似乎就是陷入了“港片”的这个概念的窠臼当中。

以至于现在的港片,看上去很“港片”,但对于资深港受众而言,一眼就能看出,这很不“港片”。

既跟不上时代改变,又丢失了自己内在的神韵,还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港片式微,似乎也是一个注定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