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上线了,同时也崩盘了。

作为一部以三国题材为背景的作品,《风起陇西》对于三国迷来说,多少有些期待。尤其是这是马伯庸的又一部新作。但是,看完以后不少的网友表示:就这?

的确,马伯庸有过很多成功的改编作品。如《古董局中局》系列,《长安十二时辰》,以及《风起洛阳》等等。作为一个对历史题材轻车熟路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擅长从历史间隙中,填充各种故事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的灵感就来自于《安禄山事迹》中的“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由此,将历史文献中不曾记载的故事,通过自己的构想,进一步扩充了故事,进而演变成了一个上元节大闹长安城。

纵观马伯庸的众多作品,能发现他由点及面,凭此一步步丰富整个故事的血肉。

用对了地方,能进一步打开思路,成为经典。用错了地方,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风起陇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看似扩宽了故事,实则有一丝画蛇添足的味道。毕竟,对于三国题材我们太熟悉了。

电影,电视,动漫,甚至游戏等,看到的影子随处可见。

对于这样的题材,一般的作品都是新瓶装旧酒,这次到了《风起陇西》,成了关公门前耍大刀。对此,马伯庸也坦言。

《风起》中的很多机构都是虚构,没有历史考究价值,凭空杜撰而成。

严格意义上来说,《风起陇西》不是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三国历史架空小说。简言之,就是披着三国的皮,讲述着一场无间道。

凭什么这么说?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曹操雄视天下。意图吞并。为了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孙权将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一个双雄对立的格局,由此展开。

故事开始,最熟悉的汉服汉装,言行举止,兵器甲胄呼之欲出。

三国的味道直接拉满。

紧接着,画风突变。

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三国故事,但处处充满了一种不协调。比如,台词少了古人的那种严谨,成了一种放荡不羁。谈论背后的卧底,也是一副风淡云起,炉边戏谈的样子。

故事的核心,也是在围绕着两个人白帝,烛龙。

他们是谁?

白帝是蜀国的间谍称呼,烛龙是魏国间谍的称呼。而他们的背后,所代表的情报机构又分别是司闻曹和间军司。由此可见,《风起陇西》整部剧是一部谍战剧。

看似三国,实则无间道。

三国故事里,有很多经典的名场面。

比如,群雄讨董,火烧赤壁等。这次,故事的切口并不是三国前期。而是三国后期。诸葛亮的北伐。这作为蜀国走向衰弱的象征,北伐也成了蜀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段辉煌。

公元228年,诸葛亮倾尽全国之力,北伐曹魏。

在第一次北伐中,因为错误任用了马谡,导致街亭丢失。剧中的故事由此展开。

诸葛亮作为三国中的智力天花板,每一次都是算计别人的份,为什么自己还会中计。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史学界争论不止,一直没有一个最终定论。不过,在《风起陇西》中,将其中的原因归结成了情报。

军营中有敌方探子,导致了最终失败。

于是,情报机构应运而生。

双方互派间谍,在打仗的同时,也在不断渗透。面对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让长史杨仪调查街亭一案。

于是,第一位“卧底白帝”担任魏国天水郡的主薄陈恭,被下令弄死。

为了锄奸,司闻曹派出了靖安司主事荀诩。表面上,是派个关系密切的人来查他,实际上是背后留了一手,让他刀下留人。结果一番交谈之后,发现为了也安插了卧底“烛龙”。于是,一场间谍大戏登场。

纵观《风起陇西》整部剧,其中最大程度上都在渲染一种谍战戏。

在那个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如何发展起自己的情报,成为一个关键。这一点,《风起陇西》还是值得点赞。其中,对于谍战中的种种情报,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渲染。从长史杨仪,到蜀汉情报机构负责人冯膺,再到司闻曹主事荀诩。

人物关系的复杂,各级情报机构之间的联动。

如何能够将一个情报有条不紊的传递起来,成为了谍战剧的关键。尤其是,其中魏国间谍“烛龙”的身份,成为了整部剧最大的谜团。其中,很多细节有充满了一种波云诡谲的味道。

比如,诸葛亮在汇报工作时。

口口声声说着,灭曹兴汉。这一直都是蜀汉的方针,以至于,蜀汉探子在山中被围时,面对全军覆没的结局,依旧说着“灭魏兴汉”。

一种凌然的正义,在整部剧里由始至终。

即便诸葛亮的北伐注定了失败,很多时候往往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恰恰是三国故事,真正吸引观众的原因。它可以被各种阴谋所覆盖,依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权力交锋,但依旧有着更加纯粹的内核。

纵观以往的谍战剧,最终的归宿都是落子在了人性的反思上。

其实,透过马伯庸的以往作品,他最擅长的就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美剧小站。《长安十二时辰》中,方小敬一个职位很低的校尉,一个励志辅佐太子的前宰相后人。正是这些身份卑微的小人物,串联起了整部剧的本色。

小人物微不足道,很容易被人所遗忘。同样,也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共鸣。

恰恰如此,在很多作品中真正惊艳的都是小人物。通过这些小人物,才真正的梳理出了时代脉络里清晰的纹路。

《风起陇西》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

身在敌营,提心吊着的陈恭,昏暗灯光下,被严刑逼供的荀诩,以及慷慨赴死的谷正。正是这些小人物,看到了每一个人背后的善与恶。人物的复杂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模糊的善恶,在真正的扩宽了悲欢。

在一个个人物的身后,既有着冷血无情,也有着温文尔雅。

而这正是故事的底色。

不过,《风起陇西》整部剧播下来,口碑和收视率都不尽人意。即便有着马伯庸的金字招牌,陈坤,白宇等顶流加持。依旧不能够博得观众的好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小人物,谍战戏是《风起陇西》的一大看点,同时也是最大的败笔。

这部剧的故事背影是什么?

三国。

很多人热衷于三国,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其中的间谍,甚至,三国时候的间谍还都处于一种萌芽阶段。马伯庸这样架空历史的作品,已经脱离的现实。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最后的结果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鲠在喉的味道,并不好受。

尤其是,整部剧目前已经播出六集,前两集的节奏就比较混乱。

层次主次不够分明,都是直接一锅粥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整部剧的节奏,格局大打折扣。而且,其中剧情的穿插非常多,不够精简。

尽管整部剧,从故事上尊重了原著,但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尤其是,陈坤在这部剧中的演技,也成了一个槽点。

陈坤年轻时有过很多经典,如《像雾像雨又像风》《金粉世家》《粉红女郎》等剧。但近年来,陈坤主演的作品基本上都不被看好。如《输赢》《天盛长歌》《脱身》等剧收视率都很低。

《风起陇西》作为一部权谋剧,既然要以历史题材为背景,就不要去刻意的架空历史。既没有尊重历史,也没有尊重观众长久以来的观感。

相比之下,作为权谋剧最经典的代表作《琅琊榜》,就是虚构的历史,然后虚构的故事。整个过程给观众呈现了一段清晰的历史观,故事的节奏一目了然。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如今已经46岁的陈坤,还在主演这样的商业剧,着实不容易。

想当初,在《龙门飞甲》中,凭借着西厂一枝花,真正的惊艳了很多人。

尤其是在如今的影视市场,看重的并不是颜值,更多是一种演技和颜值并存。尤其是中年演员,一副油腻的姿态,对于观众来说难以接受。

同时,《风起陇西》作为路阳从电影转型到电视剧,能够体会到还没有真正适应电视剧的节奏。总体来说,《风起陇西》作为路阳的一部试水作品,反响不是很好。

拍砸的背后,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才是最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