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爸爸怎么也不会想到,一部《风起陇西》竟让它破了央八黄金档十年来最低收视率纪录。

风起陇西》这张饼有多大?

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导演是拍过《绣春刀》的路阳,主演是陈坤+白宇+聂远+常远+孙怡+Angelababy+俞灏明等数十位有名有姓的圈内演员,大IP、大制作、大平台,怎么看都是爆款卖相对吧?

偏偏开播当天以低至0.4%的收视率砸破央8收视底盘,第二天更是下降至最低0.3%,甚至出现了被北京、东方、浙江以及湖南卫视4大卫视集体赶超的罕见场景,可能央8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还能见证这样惨烈的奇迹。

更讽刺的是,已经播过一轮的《心居》接班《风起陇西》后,收视率又攀升到了约0.9%,难怪网友集体感叹广告收视率都比《风起陇西》高。

央8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

要知道一直以来央8都掌握着家庭遥控器的命门,自带高底盘收视率,历年黄金档只要是叫得出名字的剧,基本上收视率闭着眼睛都能随便破1,这是豆瓣总结的去年成绩单:

还没等央8哭唧唧呢,《风起陇西》这边倒是先喊上了。

先是编剧下场挽尊,甩锅给央8说都怪他们前期宣传不到位:

啊这,光是宣传热搜都屠版了好几轮了,真当观众不上网啊?

粉丝又说了,《风起陇西》扑街全是因为有大宝贝,都是因为她观众热情才被劝退的!

大宝贝:我真的会谢,先不说老娘是个六番,前四集也根本没有老娘的戏份啊?

于是29日晚的剧情大宝贝忍辱负重出场了,竟然奇迹般短暂地挽救了一会《风起陇西》的收视率,待大宝贝下场,一切又回到了它该有的模样:

同样重重敲下鸣冤鼓的,还有《天盛长歌》原著《凰权》的作者天下归元,大概意思是说《天盛长歌》当初也因为收视率扑街,导致原作者被粉丝网暴并丢失了工作,时隔多年,原作者的心酸不吐不快。

和《风起陇西》比起来,《天盛长歌》的扑街场面更为壮观。

论配置,据说《天盛长歌》总投资高达5亿,更有传闻说湖南卫视当初花了6亿买下了这部剧。然而开播后,收视率直线跳水,从开播0.5%降至0.4%,最低以0.154%砸穿湖南卫视收视低点,也创下湖南卫视近10年黄金档最低收视纪录。

划重点,这可是湖南卫视最好的暑期档期啊!

0.154%是什么概念?以上图为例,重播到第八个年头的《甄嬛传》收视率都快是它的两倍了。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天盛长歌》片方也为这扑街的收视率站出来甩锅过,隆重发了声明表示相关数据造假。

在这两场如出一辙的收视灾难里,所有的矛盾都直指相关当事人,主演陈坤。观众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定义陈坤的“扑坤”体质,这分明是誓不冲破卫视新片网收视率底盘不罢休的节奏啊!

除了上面说的央8《风起陇西》和湖南卫视《天盛长歌》外,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中央一套、东方卫视都是“扑坤”的受害者。

《输赢》作为浙江卫视和北京卫视去年双台联播的年度压轴剧,汇集陈坤、辛芷蕾、王学圻、芦芳生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然而开播期间双台每集平均收视率都在0.26%左右,最低都在0.2%,两台加起来都只能勉强破0.5%,跌破双台一年收视率。

央视一套播出的《和平之舟》,制作团队是《长安十二时辰》的班底。在黄金档播出后,收视率只有1.19%,后续更是跌破了1%。

这个数据放在别的卫视还算亮眼,但央1黄金档的收视率历年基本都是1.2%起步,连一部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农村剧都能随随便便破1.4%。

事实证明,央视爸爸的收视底盘在“扑坤”面前也是如此不堪一击。

再往前推,陈坤重回电视圈拍摄的《脱身》,光是剧本就写了9年,再加上陈坤个人的国民度,从一开始拍摄就备受关注。

然而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开开心心双台播出后,面对平均每集0.7%的收视率,心瞬间凉了一大半。

最高的时候,东方卫视的收视率也才勉强破1而已。

本以为《脱身》会是陈坤翻红的起点,没想到吹响的是“扑坤”的号角。

至此,陈坤回归电视圈的第五年,靠着五部作品,实现了跌破卫视底盘的大满贯。

有人把“扑坤”的命数归咎于陈坤时隔8年,回归电视圈的“水土不服”,他曾经也靠着电视剧《金粉世家》、《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塑造了一些经典“白月光”角色,可那毕竟是20年前的事了,再深厚的观众缘都会被时间抹平。

从陈坤早年的事业规划中也能感受到,陈坤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成为“国民演员”来的,他钟情的是高大上的“电影咖”路线。从《画皮》到《龙门飞甲》,从《鬼吹灯》到《钟馗伏魔》,部部都是大制作、强阵容,然而他努力营造的演员质感偏偏在“三金挂零”的倒彩中失去声量,即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上无一得冠。

再加上去年春节档陈坤主演的《侍神令》被扣上了“诈骗”的帽子,据说6个亿的投资只换来了2.73亿的票房,连隔壁郭敬明同题材的《晴雅集》都打不过,起码人家用3亿的成本换回了4.5亿的票房。

经此一役,陈坤算是彻底实现了电视圈和电影圈的双双扑街……

陈坤大概率是把“扑坤”现象视为自己始终差点运气,否则也不会在去年的北影节上诚恳呼吁市场给像他这样的中生代演员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角色:

可问题是,陈坤哪缺机会了?

别的不说,他杀回电视圈拍摄的五部作品个个都是顶配资源,包围各路影视圈大导、涵盖全类型剧集、荣登各大头部卫视,不说百分百精良,却是百分百扑街。

或许,陈坤有没有想过,“扑街”本不是玄学,而是日积月累的观感疲劳。

这种疲劳来源于他身上定向雕塑的商业化气息,分别分布在陈坤的人设包装和剧本包装中。回顾陈坤的从业史,他几乎鲜少饰演“小人物”。以近年的五部电视剧作品为例,《脱身》中陈坤一人分饰两角,两个角色都是掌控全局的高智商人群;《天盛长歌》是逆风翻盘的谋权皇子;《和平之舟》里是上级将护航编队军医;《输赢》中是口才超群的销售精英;《风起陇西》中则是深谋远虑的高级密谍。

发现没?陈坤是有点子偶像包袱在身上的,他的角色徘徊在古代精英和现代精英的人物身上,可发挥空间早就所剩无几,缺乏新意。

在挑选剧本方面,陈坤永远以高大上的路子优先,旨在凸显咖位。当然这和他自己翻身做老板也有关系,以上这些扑街剧绝大多数都是陈坤公司投资制作的,在商业运作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只要他愿意,大女主的《凰权》都能被翻拍成大男主的《天盛长歌》。

多年前的陈坤,为了提升逼格从电视圈跻身电影圈,多年后的陈坤为了资本运作甘心“下凡”,人是下放至电视圈了,双脚却始终不肯沾地,提着心气儿不愿靠近观众,观众自然抱头远离。

对比和陈坤同期的那些中生代演员,他们早就先行一步剥离“精致感”乘上了时代的快车,精湛的演技往往是中生代演员被观众重新关注的直接因素。比如凭借《鬓边不是海棠红》成功去油的黄晓明,让他在口碑上扳回一城;“爬山爱好者”秦昊因《隐秘的角落》直线翻红;潘粤明蓬头垢面的《鬼吹灯》让他与“奶油小生”形象彻底割裂;擅长以喜剧形象示人的邓超凭借《烈日灼心》荣登影帝……他们各自突破,也各自成长。

诚然,中生代演员在新生代演员面前,确实会逐渐失去热度和流量的优势,但与此增长的,是他们从生活阅历中磨练出的演戏经验,以便把“演员”的形象缝补全面。

陈坤想要打破“扑街”魔咒,首先,得从放下身段开始,既然下凡了,不如彻底一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