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砍枪击下的电影屏幕》(星河)

原载《香港作家》网络版第十四期(2022年4月号)

新生代代表科幻作家星河在《刀砍枪击下的电影屏幕》一文中,分享了自己从小受到观影文化滋养的成长经历,以黑帮片(或曰警匪片、枪战片)这种表达“暴力美学”的类型片为主线,先后谈及《枪火》《暗战》《黑社会》《赌神》《赌圣我爱美剧》《学校风云》《监狱风云之少年犯》乃至武侠片《少林寺》等经典作品并进行专业分析,涌动着作者的浓郁情怀,读来回忆感十足,仿佛回到了那个熠熠生辉的年代,令人不胜唏嘘。

——《留存过去,唤醒未来——“想象中的香港”综述》(吟光)

刀砍枪击下的电影屏幕

星河

在一所高校开设编剧课程,每次都会将香港影片《枪火》视为教学范本,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详加分析。按理说针对一部黑帮类型片,似乎不值得花费这般力气。但这部影片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几位老戏骨不动声色的精湛表演,完整准确地诠释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剧中人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抹眼神,都深刻表现出到位的人物性格与情绪,让导演杜琪峰出神入化地完成了这样一部快意恩仇的男人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豆瓣网站上发现居然有人在做同样的事情(每课必讲并详析该片),不胜感慨。

《枪火》剧照

不过我也悲哀地意识到,这已是香港黑帮片的末路狂花。

在系统地欣赏和研究了香港黑帮片之后,也曾私下做过一些纯感受的划分,诸如“早期英雄式”“后期写实式”等等,因为不甚准确在此不便罗列。大体来说,早期黑帮片的侠义全都写在人物脸上,主人公身处江湖依旧内心向善,心底存公道,枪下有正义,活脱脱的悲情英雄。而后来的准写实黑帮片,淡化了人物处世时的是非观念,“侠”字已退化为一种内省方式而非社会规则。其实从“古惑仔”系列开始,香港黑帮片就已迈出了更为写实的步子,不再刻意营造某个角色形象,开始直面那个五彩缤纷同时又难免丑陋不堪的真实世界。

当然还是杜琪峰谋篇布局的手法更胜一筹。除去《枪火》和《暗战》,两部《黑社会》也刻画得入木三分。虽说依旧是靠戏剧性取胜,但它们更加真实地折射出黑社会的逼真状态,让我们得以目睹一个更像黑社会的“黑社会”,一个勾心斗角尔虞吾诈为了利益动辄提刀砍人的“脏”江湖。可以说此前的黑帮片主要仰仗故事线索,而新式作品则展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镜像真实,其中的角色也不再是符号化形象,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黑社会·龙城岁月》剧照

回首改革开放40年,香港影视对我们的影响实在太大。如今资讯发达,足不出户便能尽知天下,虽说有时信息杂乱矛盾,总能通过比对厘清真相。但在当年,了解世界很大程度就是依赖图书与影视——后者更为直接。那时电影资源奇缺,录像厅遍地开花,以香港影片居多,片源多系盗版,但确实为当时的大陆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录像厅里,遍览各种精华与糟粕。所以看到此次约稿函时曾玩笑般地回应:区区3000字怎能写尽我对香港电影的印象与感受?我只要交出一份对我影响极大(而非全部)的电影片名就能凑足这一篇幅。

说回影视。香港影片中最受欢迎也相对典型的,自然是黑帮片,或曰警匪片、枪战片等等。那时对香港影业整体所知甚少,囫囵吞枣不分前后地胡乱汲取了不少养分。印象最深的是为纪念张彻从影40周年所拍摄的《龙蛇争霸》(《义胆群英》),虽说叫不全那些演员的名字,但凭借脸熟也能猜到他们都是名角,如今竟集聚在同一部影片当中,实可谓盛况空前。就庞大的演员阵容而言,恐怕只有后来为大陆水灾筹款的《豪门夜宴》可与之比肩。在这些明星大腕的助推下,吴宇森将一曲善恶泾渭分明的经典江湖挽歌演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龙蛇争霸》(《义胆群英》)剧照

在那之后,才逐渐接触到《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经典黑帮片,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这种表达“暴力美学”的类型片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研读了一些相对专业的帮派资料,对相关历史做了管中窥豹式的粗浅了解,逐渐明白所谓黑社会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打打杀杀,而香港其实是当年社会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英雄本色》剧照

尽管如此,凭借娱乐精神的推波助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黑帮片还是大行其道。而且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许多非黑帮片也会融入此类细节予以点缀。《赌神》《赌圣》等“赌”字系列本在描摹一个领域的极致技巧,但为了情节曲折同样加入了浓厚的黑帮色彩。《满汉全席》更是一个精致到极点的行业化影片,因为喜欢所以收集到各种版本,居然发现某一版本中竟有一处正反两派武打交手的场面(不是黑社会在满汉楼谈判时经理无意引发枪战那段)。在描写窃贼这种本应以技取胜的《文雀》当中,杜琪峰居然不惜笔墨地任性抒情了一把,玩起了动人心魄的雨中刀片划杀。

《赌神》剧照

从黑帮片中熟悉那些影星之后,再看他们的其他表演都会有强烈的违和之感。虽说大多数明星绝非单一戏路,敬业到可谓演啥像啥,但总感觉缺乏一种令人血脉贲张的饱满感。即便是反黑题材影片,似乎也是饰演黑帮成员的艺人更显本色。在《学校风云》中,开始不得不以黑帮欺凌学生为叙述主线,最后愤怒教师的伸张正义虽顺理成章但仍显刻意。在《监狱风云之少年犯》里,吴志雄(“古惑仔”里的B哥)含饴弄孙古天乐耳聋卖鱼,虽说演技依旧,但总感觉结尾说教的真诚难掩其苍白。其实作为一种娱乐,黑帮片并无教化的功能更无鼓励之目的,与其图解式地概念化反黑,倒不如让观众自行感喟江湖的云谲波诡效果更好。

事实上从这些黑帮片中,除了浏览到一些香港的风土人情,还能让人感受到香港底层民众的不幸与疾苦。说句良心话,那时真的不理解贫困为什么就会成为犯罪的温床,因为长久以来的教育一直告诉我们,在犯罪动因上应该贫富平等,直到多年之后才真正思考明白这一点。

从众多的香港黑帮片中还会获取到一个重要的正面信息,那就是廉政公署——这一概念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十分新鲜。有匪必有警,有警就难免出现警匪勾结职务犯罪,然而廉政公署宛若高悬在徇私者头顶的一把利剑,如同一个主持公道与正义的神灵化身,成为守法公民最好的避难所和安全房。就像在看美国电影对警察犯罪不胜绝望之时,总会有一个机械降神般的联邦调查局从天而降。比较系统地交代了廉政公署成立前因后果的,有《五亿探长雷洛传》等一批影片。

《五亿探长雷洛传》剧照

诚然,吴宇森为黑帮片打造出一个经典范式,杜琪峰从另一个侧面还原了其更为本真的面貌,二者都达到了一种无法超越甚至难以企及的程度。但由于种种原因,香港黑帮片日趋没落,甚至整个香港影业也繁华不再,令人唏嘘不已。这未必是艺术家的责任,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

即便没有了黑帮参与,有些电影也还需要靠悬疑来牵引情节,各种犯罪仍是途径之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踏血寻梅》,揭开了香港社会的黑暗一隅。《夺命金》主打智能经济犯罪,但还是没能摆脱黑帮的痕迹。就连《中环英雄》《与龙共舞》《新扎师妹》等职场爱情剧,那种一介贫女偶遇青年才俊得以跻身豪门的童话故事,里面依旧也有黑帮的影子。

《与龙共舞》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早年正式引进的香港影视并非现实版黑帮片,也许是考虑到它们太过血腥。而传统武侠虽然也有暴力,毕竟是在弘扬中华文化,所以《大侠霍元甲》《陈真》等连续剧一度风靡大陆,家家户户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然而最终将这场武侠之风推向高潮的,还是电影《少林寺》。

电视连续剧《陈真》剧照

《少林寺》中多为大陆演员,但却是由香港中原电影制片公司(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与新联影业公司1981年联合成立的电影公司)执导制作。《少林寺》在香港公映后创下1600万港币的超高记录,在日韩的票房同样高居榜首,但全都不及当年中国大陆仅靠人民币1角的低票价所创造的票房过亿之神话。其实票房只反映很小的一个方面,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划时代意义——一代武侠影片的显著标志;引发出一连串“少林”相关影片;原本藏诸深山的古刹被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当年有无数少年循迹上山,拜师学艺,并发誓永不回头。

《少林寺》剧照

除了黑帮片,还有太多的香港影片值得回忆,限于篇幅只能点到为止。遥想当年,喜剧片《三笑》和恐怖片《画皮》均属早期引进佳作,令人耳目一新;而记忆中最早欣赏到的香港影片,竟是描写长生不老的科幻影片《生死搏斗》——多年以后才知道,此片源自美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冈恩的原作。

《生死搏斗》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