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志》引出多少故事和谈资。说起三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尔虞我诈,估计不少观众都如数家珍,甚至成为了三国迷。

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先礼后兵……这些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更是妇孺皆知。

但正在热播的《风起陇西》,却为三国迷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部剧里,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还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些以往故事中的大男主都得靠边站。主角不再是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风云人物,反而变成了最“见不得光”的两国间谍

无论在哪个时代的战场上或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都离不开这个群体,这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实际上却影响着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走势。《风起陇西》的概念设定就是:古装版的“无间道”,真三国版的“三国杀”,属实有趣。

更有趣的是,剧中所构造的曹魏和蜀汉两国之间,完整复杂的间谍机构。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途中收到“白帝”发来的密报。

密报称:魏军将绕过番须道,拟取瓦亭道。

这位“白帝”是蜀国安插在魏国的最高级间谍,在此之前,已经为诸葛亮提供过上百条重要情报,从未出错。因而诸葛亮丝毫不疑,根据这条情报排兵布阵。结果却发现中了魏军之计。

实际上:魏军奇袭番须道、蜀军痛失街亭。

没错,该剧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著名的“马谡失街亭”之后,蜀国惨败,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也因为北伐出师不利而内外受敌。

这么重要的情报有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呢?细思之下,众人把目光投向了那封密报,得出结论:蜀国的间谍“白帝”叛变了。

《孙子兵法》说,兵法者,诡道也。打仗靠的不只是兵戈相接,更要注重知己知彼,出其不备,虚实结合,千变万化。

要“知彼”,知“虚实”,就要靠情报。所以蜀国设立了一个名为“司闻曹”的情报机构,情报出错的白帝正是出身于此。

这个机构等级很高,直接由诸葛亮管辖,主要任务是替诸葛亮搜集、传递、分析各国情报。换言之,这里就是古代的“情报局”。

司闻曹中又分三个部门——司闻司、军谋司、靖安司。

司闻司,用于培养间谍、派遣间谍;军谋司,负责情报辨伪、分析;靖安司,则是监察机构,既要紧盯别国间谍,又要管理自身的间谍。不禁让人感叹,古代的间谍机构就已经相当成熟。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蜀国有“司闻曹”,我魏国也有“间军司”。

故事刚刚开始,一场惨烈的战败和一封错误的密报,一下就把两国之争具化到两个情报机构之间的较量,实在精彩!

究竟是蜀国间谍白帝叛变?还是魏国情报机构暗中捣鬼?

司闻曹和间军司之间的较量随之展开,一场两者间的尔虞我诈,阴谋阳谋,让这场真实的“三国杀游戏”看头十足。

不过任何游戏,若站在上帝视角看都没意思,唯有以身入局,方能体验其间滋味。在蜀魏的这场情报博弈中,入局者可都不简单。

生逢乱世的他们拼的是胆识,是谋略,更是“演技”。

如何取得敌人的信任深入敌营窃取情报,如何不露痕迹地把情报传递出去,又如何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这些都要靠“演技”。

间谍需要“演技”,饰演间谍的演员更需要演技!

所以《风起陇西》里随手抓一位演员,都是妥妥的演技派。聂远在剧中饰演司闻曹副长官冯膺,也就是“情报局副局长”,主管军谋司。

一司之长,不仅要心要细更要心狠。

在他还未确认白帝所送出的情报是真是假,到底是否叛变的情况下,他就要派人去“锄奸”!但在此之前,先对所派之人进行了一场忠诚的考验。

在假意逼供确认对方确实忠心可靠后,他才交代了除去白帝的任务,这是心细。

但是,在反复确认了对方的忠诚后,冯膺仍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往茶里下了毒,唯有顺利完成任务按时归来方给解药,这是心狠。

聂远,把身处高位的俾睨和情报机构长官如履薄冰的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

再看被冯膺喂了毒药,前往锄奸,要亲手消灭自己表妹夫的荀诩(白宇 饰)。

这是一个幼时跟随诸葛亮长大的人,受诸葛亮的熏陶,胸有道义,心系天下。

虽身中剧毒,但是荀诩并没有遵从长官的意思,而是在到达魏国后,有样学样地让蜀军扮成魏军虏了陈恭,诈他。

确认了对方确实未反水后,他又不顾自身安危,决心留下一起查明情报出错的真相。

再看剧中的灵魂人物,陈坤饰演的陈恭,也就是白帝。这是一个在蜀军和魏军中都赫赫有名的传说人物,除了极少数人外,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他在蜀国天水担任主簿一职,官小权大,掌管着魏国军队的粮草调度,虽无法直接得泡漫网知魏军的中枢命令,但是却能够通过粮草调运来分析军事动向,送出情报。

送出上百条情报却仍能在敌营中保命,除了靠好演技,还靠有一座好靠山。陈恭给自己找的靠山,是魏军将领郭刚,也是抗击蜀军北伐的主将曹真的义子。

陈恭对郭刚有救命之恩,平日里更是为了郭刚的孝义出力颇多,自然能够赢得信任和庇护,避开找他麻烦之人。

陈坤的演技不必多言,一颦一笑都自带深意,把间谍的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变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以上几位演员的名气大,戏份重,但是说实在的,我一开始对《风起陇西》这部剧感兴趣却不是因为他们,而是冲着王骁来的。

事实证明,王骁的表现没有令我失望,他的演技甚至压过了一票主演。

王骁在剧中饰演的是“间军司”司马糜冲,也就是魏国的“情报头子”。能够坐上这个位置的人,自然有着过人的本事。

当其他人还把白帝当成一个传说,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鬼魅”时,糜冲在心里就已经有了怀疑人选——天水主簿陈恭。

可以说是嗅觉灵敏,正中靶心。

于是糜冲就和陈恭玩起了一场你在暗,我在明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不仅让观众体验了一把抓间谍的乐趣,也让人看到了他的好演技。

糜冲和陈恭的第一次交手,就是糜冲给陈恭下的一个套。

他得知了白帝传递情报的时间地点后,一边让郭刚拖住陈恭,想看看他是否会临时脱身去送信,一边又在交易地点设下埋伏,准备活捉白帝,可以说做足了准备。

在部署完一切,准备收网时,糜冲对着手下举起酒碗,嘴角带笑,说了句:“有肉味儿”,一个简单的动作和眼神,就把他的胸有成竹传递给了观众。

只可惜,被糜冲寄予厚望,本来应该拖住陈恭的郭刚非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拖了后腿。

郭刚在和陈恭闲聊时,把魏国间谍“烛龙”已经打入司闻曹,白帝的情报之所以会出错就是被烛龙临时替换,以及糜冲正在设局活捉白帝的事情一股脑地向陈恭全盘托出。

因为郭刚的反向帮忙,陈恭这才得以虎口脱险,没有暴露。

两人的第二次交手,是糜冲直接带着手下拜访陈恭家中。

名为登门为自己的怀疑向陈恭道歉,实则是进一步试探,想在陈恭家中找出蛛丝马迹。

在这场戏中,和陈坤正面交锋的王骁非但没输半点儿气势,在演技上甚至还略占上风。

陈坤用的是神情变换的处理方法。

面对糜冲的突然到访时,陈恭是带笑有礼的,但是一转身就因为担心屋里藏着的荀诩被发现,神情立马变得凝重起来。

在陈恭执意要搜查荀诩藏身的小阁楼时,陈坤的表演也是过于紧张了,连笑容都很勉强。如果我是剧里的糜冲,在看到陈坤的表情后,就算是掘地三尺也是要把屋子翻个遍的。

反观王骁的表演,则有种天然去雕饰,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不迫。

他从进门开始就在和陈恭假意客气,相比于陈坤用力把这份客气演得“真”,王骁则毫不掩饰自己的“假”。

其实这时候,糜冲对陈恭的猜忌与敌意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又何必遮遮掩掩呢?

陈恭也多次表达了对糜冲的不满,两人之间的不和已经是明面上的事情了,相互客套也就是做做样子,王骁毫不掩饰地”假客气“反倒更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看了就俩字——舒服!

再看阁楼搜寻那一段,糜冲的直觉让他觉得杂乱无章的阁楼里藏着人,于是他的神情逐渐戒备、脚步也逐渐谨慎,一点点地靠近目标。

在扑了个空后,所表现出来的虚惊一场的状态真的十分自然。

而在两人打开天窗说亮话时,王骁的表现更是一绝。

他当着陈恭的面诉说他的嫌疑,但是表情和他面对属下时的威严、分析白帝身份时的睿智、以及面对郭刚时的严肃都大不相同。

这里他表现出来的是只有率真和一点点的鲁莽,显得毫无心机。

这种时时刻刻都在降低对方对自己的戒备的行为其实才是最大的心机。

之前倪大红在《都挺好》中的表现,有人认为其演技出神入化,有人则觉得他的演技太平欣赏不来。其实就是有些观众看惯了大开大合的表演,反而感受不到演员的“稳”。

王骁和倪大红演技的异曲同工之处就在于稳。

他们的情感变化是非常细微的,你肉眼或许看不出来,但是配合上动作、语气、哪怕是一个眼神,其实都能感受到他要传达的情绪,立刻就能让人入戏,

陈坤的表演已经是公认的好了,只能说,王骁的表演更显平滑和自然,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其实,一个演员到底演得好不好,心明眼亮的观众都看得出来。

《风起陇西》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很多关注。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家对其日后的走势持看好的态度。很多人都觉得把谍战搬到三国的大背景下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也有人被演员演技所吸引,全员演技在线,飙戏看得过瘾。

连最挑剔的原著粉,这回都难得地没有挑刺,反倒是对剧中的一些改动和调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不过我看好《风起陇西》除了王骁,还因为剧中魏国潜伏在蜀国的最高级间谍“烛龙”这个角色。

虽然剧中“白帝”是众人心中的“风筝”,但是作为观众,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烛龙”才是真正让人一集又一集往下看的最大动力“影子”。

这个能够破解只有白帝和接头人才知道的暗语并且成功掉包白帝密报的人,这个荀诩才刚刚抵达魏国就已经把荀诩的动向送回魏国的谍中谍,他在剧中尚未出现,却又已经让观众觉得剧里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他。

甚至已经有人天马行空,怀疑到了陈恭身上,认为他是双面间谍。

虽然这个思路明显有误,但也看得出来编剧真是把观众逼上了“死胡同”,已经开始破罐破摔胡思乱想了。

而这恰恰是《风起陇西》决胜的法宝。

可以说只要烛龙的身份一日未被破解,我就会一直追下去。不管是冲着王骁的演技,还是冲着烛龙的身份之谜,目前来看,这都是一部让我不得不追的好剧,希望大家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