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与人邂逅、相处及交往成为当下青年普遍关心的话题,而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恰好为观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分析了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作特征、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为此类节目的良性传播提供思考。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2年第2期,原标题为《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突围探析》。

文丨胡亚聪

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就出现了以“恋爱交友”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其中的代表综艺即北京电视台打造的《今晚我们相识》,每期多名嘉宾相聚舞台,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游戏互动等环节检验彼此是否合适。此后,《玫瑰之约》《男女当婚》《今夜情缘》相继推出又接连停播,电视相亲节目热度逐渐消退。

直到2010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播出后,寂静的婚恋节目市场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标志着中国婚恋节目正式进入了1.0时代。该节目采用现场相亲的模式,一位男嘉宾通过相应的节目规则选择是否与24位女嘉宾中的一位成功牵手,这一模式的设置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与悬念感。随后各省级卫视纷纷推出如《我们约会吧》《爱情来敲门》《非常完美》等同类型相亲节目,但同质化现象的泛滥也严重削弱了此类节目的竞争力,不久后多档相亲节目也相继沉寂。

《非诚勿扰》

2014年,艺人嘉宾纷纷开始入局恋爱综艺,标志着国产恋爱综艺进入了2.0时代。湖北卫视推出恋爱真人秀节目《如果爱》,不同类型的男女嘉宾两两配对,在节目中体验真正的恋爱过程。江苏卫视的《我们相爱吧》、东南卫视的《鲁豫的礼物》和浙江卫视的《一路上有你》等节目也接连播出,刘雯崔始源的“石榴CP”、余文乐和周冬雨的“宇宙CP”、潘玮柏和吴昕的“无尾熊CP”等组合的甜蜜互动让观众对艺人恋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真人秀形式+艺人嘉宾”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以往素人婚恋综艺流量的缺失。

《我们相爱吧》

2018年,腾讯视频买下了韩国原版情感推理综艺Heart Signal,推出恋爱观察推理类综艺《心动的信号》,标志着国产恋爱综艺进入了3.0时代。所谓恋爱观察类综艺,是采取“星素结合”的模式,构筑棚外恋爱纪实与棚内观察推理的双重叙事空间。除《心动的信号》之外,《喜欢你,我也是》《恋梦空间》《怦然心动20岁》等都是这类综艺的代表。目前,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创作者正在试图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在保证节目合理性、可看性与自洽性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方式和手段吸引年轻观众。

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作特征

(一)户外恋爱纪实与棚内观察推理构筑双重叙事空间

以往的真人秀节目大多由一组嘉宾在一个固定场景中完成节目组的指示性行为,如今常见的恋爱观察类节目大多采用户外恋爱纪实与棚内观察推理双重推进的模式。

以《心动的信号》为例,节目第一现场是素人嘉宾们合租一个月的“信号小屋”,六位青春男女将在这里根据节目规则共同探索彼此心动的信号,与此同时,他们在“信号小屋”内的日常生活和恋爱细节都会被实时记录,作为素材供演播室内的嘉宾分析与探讨。节目第二现场是六位艺人嘉宾所在的棚内演播室,由他们组成的心动观察团将与观众一起开始紧张又甜蜜的“追剧”之旅,观察素人嘉宾如何在公共空间内、在一个充满着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里面释放自己的心动信号,分享私人感情,同时通过捕捉一些不起眼的微表情和动作,结合微表情分析、心理学知识分析和推理背后的逻辑与动机,展开两性关系的系列讨论,并在每期节目末尾推测心动连线,获得“侦爱原石”。场外推理从观众视角对故事情节作出即时反应,降低了节目的观看门槛。

可以说,此类恋爱观察类综艺代表着传统棚内综艺及单个真人秀类型节目的全新升级,素人嘉宾的恋爱纪实部分更强调“真实”的处理,镜头记录了所有素人嘉宾当下的真实反应,且素人嘉宾并非专业演员,降低了“表演”的可能性。

(二)沉浸式剧情编排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纵观国内热播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录制多选择在年轻人聚集较多且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都市,步入社会的年轻男女们无数次的陌路擦肩,却总缺少彼此靠近的机会和勇气。在探寻都市社交法则的同时,如何勇敢地倾听内心,准确地释放信号,是节目组同嘉宾创作的方向。而大多数年轻观众,同样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穿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社交法则。嘉宾的真人秀部分与观众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与传统的电视相亲节目不同,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最大的特性就是其真人秀部分的编排极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节目更注重展现嘉宾们的恋爱过程,从相遇到相知到相恋,他们事先都没有任何的剧情线编排,无论是素人嘉宾还是艺人嘉宾,在面对爱情时都具备普通人的甜蜜与困境,男女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恰好折射出当下都市男女的感情状态。

朝前TV

以《心动的信号》第二季为例,“信号小屋”的游戏规则造就了残酷的爱情修罗场,这场游戏里有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博弈,有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比拼,以及男女之间再正常不过的相互猜测、试探、误会和纠葛。青年男女们的感情线一旦复杂起来,就会有修罗场,恋爱过程中的暧昧、推拉、心痛、受伤等多种情绪相继流露。

第二期中,赵琦君在帮助杨凯雯做饭时,威廉的一句“你已经在帮我做我的工作了”,瞬间将男生之间暗自较劲的氛围拉满,暗藏锋芒的语言攻势看得演播室内的观察团直呼过瘾,弹幕也纷纷评论威廉的做法可谓“斯文的霸道”。有嘉宾就在节目中坦言,“《心动的信号》值得两刷,第一刷就是看谁跟谁好了,第二刷从头再想一遍,为什么他和她没好,为什么他就喜欢她了,其实能找出很多自己身上的影子”。

而《女儿们的恋爱》第三季则为观众展示了艺人谈恋爱的微妙情愫。观众眼中光鲜亮丽、魅力四射的某女艺人私下里是个大大咧咧且稍显被动的姑娘,而某奥运冠军其实是个木讷、不善言辞、直截了当的“钢铁直男”。第一次约会吃饭的时候可以看出二人明显的性格差异,她热爱美食且善于与人沟通,而他则兴致寥寥,要么囫囵几口,要么低头看手机,使人完全感受不到约会互动的氛围,这打破了观众心中俊男靓女在一起约会时惯常会出现甜蜜情节的幻想,使人感叹原来艺人在私下也与普通人并无两样,初见时悸动与紧张相交织,面对陌生的感情同样也会手足无措。现实生活永远比偶像剧更有趣味且更具意义,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与嘉宾产生情感共振。

(三)嘉宾巧妙设置议题,恋爱纪实生成价值讨论

目前国内的恋爱观察类节目中,艺人嘉宾主要具备三个功能:一是利用公众效应为节目带来流量与关注度。二是作为旁观者,通过对素人恋爱样本的观察及讨论直击当代年轻男女的感情痛点。都市男女的生活基本都被工作所填满,生活节奏较为单调,如何与人邂逅、与人相处及交往,并试图找到人生当中的“灵魂伴侣”都是需要剖析及学习的命题,而观察室的嘉宾讨论过程则恰好承担了这一功能。通常情况下,主持人会根据素人嘉宾的情感走向设置可供艺人嘉宾讨论的议题,通过讨论素人嘉宾的生活场景、彼此对话、相处模式,产生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并引发广大网民的热议。

《喜欢你,我也是》第二季第一期中,观察团就为#你是否能够接受姐弟恋#展开讨论,某嘉宾直言完全没问题,恋爱只与两人相处的模式及三观有关,而与年龄无关。某嘉宾则十分忐忑,表明自己无法接受与比自己小的男生恋爱,理由是害怕女性衰老的比男性更迅速。而某男嘉宾则表示现在年轻人谈恋爱根本不会讲究年龄差。第十期中,主持人针对素人嘉宾刚刚结束的约会情景直接抛出话题,#恋爱过程中是否应该给出承诺#,某男嘉宾认为不应该轻易就给出承诺,要以交往时间长短及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为前提来作出判断。而某女嘉宾则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给出承诺,并坦言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均以结婚为目的。

这些与恋爱过程息息相关的话题放在观察室内讨论,嘉宾们于观念碰撞中也为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同时,艺人嘉宾在第二现场的互动又为节目带来了趣味性。三是作为参与者,展现自身的情感诉求,挖掘更具现实意义的情感角度,展开多元讨论。这一点在以女性为主角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中尤为明显,《女儿们的恋爱》直接邀请父亲们在第二现场观察自家女儿谈恋爱的真实状态,尝试搭建父女之间的代际沟通桥梁,让观众感受父女两代人恋爱观念和情感态度的碰撞。

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题材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性

纵览当下热播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可以发现,题材内容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个平台的综艺在获得关注之后,其他平台火速跟风推出同类型综艺。由韩国ChannelA频道推出的首部心理推理综艺Heart Signal打破了传统单一空间的演播室或户外恋爱模式,将“悬疑推理+艺人观察”等多种元素融合其中,一经推出即让人眼前一亮且迅速风靡全网,而国内综艺创作团队纷纷看好这一创新模式,相继推出相似模式的社交推理真人秀,如腾讯视频自制综艺《心动的信号》、爱奇艺视频自制综艺《喜欢你,我也是》、芒果TV的《恋梦空间》、浙江卫视的《遇见你真好》,这些综艺可谓“换汤不换药”。

以《心动的信号》和《喜欢你,我也是》为例,两档节目的主要故事线索都是几位都市年轻男女在同一个月内入住同一处装饰华美又不失温馨的别墅,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试探彼此的心意,并在每晚为心动之人手写信息或信件表达爱意;演播室内的观察嘉宾针对素人嘉宾的行为模式与语言习惯推理可能的心动线,猜中的嘉宾会得到对应的奖励。此外,《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及《我家有女初长成》等节目,从名称上看就基本差别不大,细数被观察的嘉宾类型与演播室内的观察嘉宾类型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是同时跨几档同类型节目,观众一时之间竟难以分辨不同节目的特征。

(二)观察样本有待商榷,削弱受众认同感与代入感

嘉宾个人的性格特质、嘉宾之间的互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节目的情感走向和精彩程度。以素人恋爱观察类真人秀为例,理想状态之下,此类节目的嘉宾应该是非常贴近生活的男女青年,他们彼此互动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的爱情故事。但当下热播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大部分的观察样本都有待商榷,难以让受众产生认同感与代入感,与普通人的真实恋爱相比,节目中的所谓恋爱始终多了一层厚厚的“粉红滤镜”。这些节目的嘉宾通常外表靓丽、家境殷实、有海外留学背景,在金融、科技、时尚、美术等行业小有所成,可谓各个是“别人家的孩子”。

以《喜欢你,我也是》第二季为例,某女嘉宾是新锐影视制片人、某男嘉宾是潮牌公司新媒体运营总监,还有一位男嘉宾更是代理着包括奥运冠军等体育艺人在内经纪业务的知名体育经纪人。对于这些嘉宾来说,节目相当于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平台,而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像是“精英”间的聚会。

对于上述节目的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嘉宾的生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难以代入自身的感情经历,甚至还会产生“同辈焦虑”。除社会阶层的差异之外,此类节目的职业设置也更偏重于小众化,极限赛车手、品酒师、前国家游泳队队员、消防员等小众职业在节目中频繁出现,均带给观众一种毫不相干且丝毫不真实的感觉,无形中拉大了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三)空间切换频繁,打乱受众召唤节奏

恋爱观察类综艺突出的亮点是打破了传统单一空间的出演模式,将恋爱社交纪实与棚内观察评论相结合,丰富了受众的观看视角,但也不免出现空间切换频繁、打乱受众召唤节奏等问题。就节目时长的分配来看,本应是以恋爱社交纪实为主、棚内观察评论或推理为辅的叙事关系,但部分综艺并没有把握好双重叙事空间的节奏,存在着主次关系颠倒、节目内容本末倒置的现象。

以《喜欢你,我也是》第二季为例,多期节目中出现棚内艺人观察时长大于素人观察嘉宾恋爱纪实的情况,且第一空间男女嘉宾的故事情节尚未结束,镜头就突兀且生硬地切回至第二现场嘉宾席。此时艺人嘉宾简单重复了画面中男女嘉宾的行为与语言,进行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讨论,并不能推理出关键信息,割裂了第一现场的完整性。

以第五期为例,男嘉宾教女嘉宾打篮球时,就在投篮的一瞬间镜头迅速切回了演播室,演播室内嘉宾随即就男生教女生打篮球这一行为是否暧昧展开讨论,并随即延伸至嘉宾个人感情生活,可观众想看的只是素人嘉宾接下来互动的过程。此外,在女嘉宾向男嘉宾主动表达爱意的时候,观察嘉宾只是对女嘉宾的行为展开寥寥几句评论,重点都在于挖掘某女艺人的感情经历,听她讲述自己主动表白却被拒绝的过往经历,弹幕纷纷评论“观察室的时长太长了”“觉得这期小屋的分量太少了”等,第二现场的戏剧效果远远大于第一现场,节目主次结构完全颠倒。

而《遇见你真好》则是在艺人观察室的基础上增添了亲友观察团,试图从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视角分析恋爱主体男女嘉宾的行为,这本无可厚非,但毕竟节目时长有限,观察现场的重复交叠在极大程度上淹没了被观察的恋爱主体,导致节目叙事细碎不完整,影响了受众的观看体验。

(四)商业化气息浓厚,影响节目真实度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受众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都市男女,尤其以女性观众为主,他们大多追求生活的品质与精致度,乐于享受美食与美景,商家在合理范围内推出精品,他们不吝消费,因此众多广告商会不遗余力地争取去此类节目中进行宣传。而综艺节目创作者则为了获取更多的节目经费也十分乐意与各类广告商进行商业洽谈,双方达成的共识即在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广告宣传。

纵观当下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最受广告商与综艺节目制作方青睐的植入方式是“剧场式广告”。所谓“剧场式广告”,是节目组为广告产品设定故事背景与情节,再由节目嘉宾将其演绎出来,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植入效果,降低广告植入的突兀与生硬感。但这种广告植入的方式出现在恋爱观察类综艺中便会显得尤为格格不入,会打破观众对被观察嘉宾真实性的期待。

以《喜欢你,我也是》为例,节目组为了植入巧乐兹冰淇淋广告,特意在每期末尾设置彩蛋环节,参与节目的嘉宾拿到节目组设定的甜蜜故事剧本并加以表演。此时的素人嘉宾既是真人秀的参演者又是广告的表演者,真人秀的真实与广告情节的假定相结合,双重身份使得节目的真实程度大打折扣,男女嘉宾在广告环节积累下来的甜蜜情谊很容易被观众带入正片的观看过程中去,很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当正片的感情走向不按照观众心目中的方向发展时,观众的被欺骗感就会大为增强,从而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喜欢你,我也是》

(五)媒体忽视社会责任,过度满足受众窥私欲

随着中国综艺节目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是真人秀背景下的泛娱乐化现象。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节目制作方为了获取较高收视率,单方面追求高份额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过度满足受众的窥私欲。

恋爱观察类综艺聚焦于嘉宾的日常关系,为了避免摄像机的存在给嘉宾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节目组通常会采用隐藏式摄像机360度全天候记录嘉宾的生活起居,其结果是嘉宾的私人领域被过度挖掘,嘉宾的姓名、职业、年龄等基本信息被节目组无条件公开就意味着其个人隐私存在着泄露的隐患。

与此同时,节目组为了增加看点,制造矛盾冲突,会刻意将嘉宾的某些行为举动放大并加以解读,而这些被放大的举动在节目播出之时被迅速传播,从而诱发网络暴力,对嘉宾产生伤害。例如《心动的信号》第四季播出后,第五位女嘉宾作为后来加入“信号小屋”的女性成员迅速赢得其他男嘉宾的关注。节目组为了营造竞争升级、感情线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氛围,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也刻意将她和某男嘉宾的互动戏份增加。节目播出后,该女嘉宾便在各大网络平台遭受了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不堪入目的谩骂、空穴来风的谣言以及对家人朋友的诅咒和攻击让人不寒而栗。

恋爱观察类综艺如果缺乏对观察尺度的考量,用隐私的透明化以及节目的噱头化换取商业利益,满足受众窥私的低级趣味,就忽视了媒体的担当与应有的社会责任。

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激活内容创造力,突破受众审美期待

《心动的信号》为国内的恋爱观察类综艺打开了新的切口,《喜欢你,我也是》《恋梦空间》等节目同样主打观察、推理等元素。和以往较受欢迎的类型综艺一样,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后,慢慢显示出后劲不足等问题。

恋爱观察类综艺赛道越发拥挤,更多可能的新鲜元素的注入便尤为重要。从这种角度来看,日本的恋爱综艺或许可以给国内的综艺创作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豆瓣评分8.9的日本综艺《有点心机又如何》与国产恋爱观察类综艺有着“嘉宾真人秀现场+演播室内观察”同样的空间设定,不同的是该节目以观察恋爱中的“小心机”为核心,分享青年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来的细腻心思与技巧,真人秀部分话题围绕着“双向暗恋是什么样的体验”“情人节送礼小技巧”“职场人际关系指南”“暧昧期的那些试探”等展开,坦诚讨论究竟是套路得人心,还是真心更持久。“心机”一词多少偏向贬义,可是当“心机”在节目中被大方探讨,它的定义就被进一步拓宽,最初的刻板印象也被打破。

而另一档日本综艺《别被夏天的狼君所欺骗》旨在强调女性观众不被爱情冲昏头脑,勇于识破恋爱中男人施与的种种欺骗与谎言。而当频繁“发糖”的恋爱观察“甜综”正不断创作之时,韩国综艺则率先推出“虐综”,将观察视角延伸至破裂的情侣关系、离异夫妇等。《我们离婚了》是韩国首个提出离婚后建立新关系可能性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换乘恋爱》将因为多种原因而分手的情侣们重新聚集到一起,找回逝去的爱,或是寻找下一段全新的感情。今后,国产综艺创作者应拓宽内容的可能性,吸取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创作经验,提高自身创作的能力,为恋爱观察类综艺提供新的创作方向和发展思路。

《有点心机又如何》(左)、《换乘恋爱》(右)

(二)增强观察样本普遍性,缩短受众心理距离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初衷是为了给当代年轻人提供更加广泛的恋爱参考,但播出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嘉宾动辄身份背景光鲜亮丽,殊不知精英光环有多闪耀,其展示出来的真实人格就有多扁平。嘉宾间的交流既没有让受众产生真情实感的代入感,更别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如何保证观察嘉宾样本的普遍性,让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进而达到剖析自我情感和映射社会话题的功能,是此类节目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哔哩哔哩自制恋爱观察类综艺《90婚介所》为同类节目创作者提供了可供学习和观察的样本。节目聚焦“90后”单身男女,以平等正向的态度,探讨和展现健康的亲密关系。三位女性嘉宾虽然性格各异,但言谈举止间又映射着“90后”女生的普遍情感状态。他们自信洒脱却也有迷茫,完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产生的恋爱观带来的可能是不断的遗憾和错过。

节目所选择的嘉宾兼顾了职业的多样性与普遍性,建构的话题贴合实际且具备探讨价值。一位女嘉宾在“是否选择丁克”这一问题上与在场男嘉宾发生了观念上的碰撞,主持人孟非适时作出中肯总结,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建议要把“未来变化的预见性纳入人生规划的考量之中”。

素人嘉宾、主持人、演播室观察嘉宾在各抒己见的同时维护彼此的边界,言语间没有道德绑架,多是尊重和理解。一些综艺节目的创作者想为观众打造一种男女相处没有任何阻碍、双方均是神仙眷侣的乌托邦式恋爱氛围,但殊不知有层次的、集合了社会多面向的典型真人之间的坦诚交流,才是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核心看点。

(三)适时调整节目空间结构,保留受众召唤完整性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主体内容在于恋爱纪实部分,演播室内嘉宾的观察内容是在纪实部分基础上的锦上添花,理想状态下节目的召唤过程应该是由演播室内嘉宾开启整场话题,带领观众进入恋爱纪实空间,观众在观看嘉宾恋爱纪实时接受召唤,最后再在演播室内嘉宾的带领下完成召唤。

上文提到此类节目不免出现空间切换频繁、打乱受众召唤节奏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节目创作者首先要压缩演播室内的节目时长,保证被观察嘉宾内容输出的绝对地位;其次要恰当把握召唤的时机,避免因为镜头切换的生硬与突兀而破坏第二空间故事叙述的完整性。

2018年豆瓣最受关注的韩国综艺Heart Signal第二季可以为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提供参考价值。如某男嘉宾与某女嘉宾第一次约会选择去游乐场玩VR游戏,节目组完整地展现出两位嘉宾互动时的真实状态,游戏项目惊险刺激,两人从高处向下俯冲的时候,女生害怕地立刻抓住了男生的手。在整段情节全部结束之后,镜头重新切回了演播室内,保证了整个召唤结构的完整与顺畅。

嘉宾们顺势对刚刚结束的这一情节加以分析与推理,直言男嘉宾所选择的约会路线非常合适,并提出“人之所以会陷入爱情是因为大脑分泌了苯乙胺和多巴胺,在坐过山车或者摇晃的东西时同样会分泌相同的物质,所以会让人产生类似爱情的错觉”这一观点,这就非常顺畅地帮助受众沉浸式地参与到节目的解读与创作中,此时节目创作者、演播室内嘉宾、户外被观察嘉宾与受众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召唤链条的闭环,既保证了演播室内嘉宾话题的有效输出,又保证了嘉宾主体故事的完整性。

此外,该节目大量运用空镜头来提示画面的转场,人物画面结束之后用空镜头加以连接,屏中配以升华本段情感的文案,提示观众此段召唤即将结束,避免突如其来的画面切换与叙事节奏的戛然而止,给了受众心理上的缓冲时间。因此,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创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学习上述优质节目的处理方式,适时调整节目空间结构,保留受众召唤完整性。

(四)推行分众策略,提供个性化商业定制服务

对于恋爱观察类综艺来说,利用嘉宾出演植入广告小剧场会使整个节目变得不伦不类,且被受众诟病节目的专业度。因此节目创作者应该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商业定制服务。首先,联动平台向内容付费制发展,会员可以尽享“纯净版”即无广告植入的正片。其次,正片植入广告的方式应尽量以商品特写的空镜头或者是以后期字幕提示为主,本着不打断第一现场恋爱纪实节奏的目的在节目首末位置出现。再次,将播报广告的任务交还给演播室内的嘉宾,让各自的角色归位,且将广告串词进一步地优化及升级,探寻既不引人反感又新鲜有特色的播报方式,让观众期待植入广告的出现。目前一些综艺的广告宣传依然摆脱不了老旧和僵化的播报方式,让人忍不住快进跳过。

哔哩哔哩自制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90婚介所》中的广告植入方式不失为一种借鉴方式。以第一期植入某品牌果汁的广告为例,在男女嘉宾对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判断之后,女嘉宾坦言自己为了这次相亲准备了一个小游戏与在场的男嘉宾互动,请大家猜测“90、99、100这三个数字分别有什么含义,答案就在房间里”。一位男嘉宾瞬时反应过来说是“《90婚介所》象征着100分的爱情”,女嘉宾笑着反问,“那99呢?”另一位男嘉宾“恍然大悟”说,“难不成99就象征着你面前那瓶满分西柚果汁微气泡,里面含有99%的果汁含量”。女嘉宾称赞回答正确,随即将广告果汁当作礼物送给该男嘉宾。

陌生男女的相亲过程难免尴尬且不知所措,节目组通过安排男女嘉宾玩游戏的方式,既增强了双方的互动,消解了尴尬的气氛,调动了现场的情绪,又达到了广告植入的效果。弹幕纷纷刷屏“好家伙猝不及防”“B站特色”“下单了一百瓶”等。

可见,突如其来的广告植入并未让受众感到反感与不适,反倒增添了受众与节目互动的乐趣。而恋爱观察类综艺既然以真实性取胜,对广告植入的把控应该更加严格与谨慎,平衡好节目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五)符号化情感向社会化情感转变,凸显价值诉求

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用真情实感获得观众的共鸣,进而促进正向情感价值的互动。创作者们应当有意识地将节目中建构的符号化情感向社会化情感转变,从而凸显价值诉求,而这需要主持人和观察团嘉宾们充分了解并巧妙地进行议题设置。

芒果TV推出的婚姻纪实观察类真人秀《再见爱人》一经推出便引发热议,可以说做到了以“旅行纪实+观察评论”的模式推进了情感和价值的双重输出。节目试图更大限度地找寻观众的情感共鸣,三组离婚夫妇代表了中国当下婚姻市场中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已经离婚的夫妇,处于婚姻状态但感情早已出现裂痕的“貌合神离”的夫妇,以及离婚又复婚、现在正处于离婚冷静期的夫妇。

《再见爱人》

庆幸的是,《再见爱人》并没有陷入传统婚恋综艺“和稀泥式”“劝和不劝离”的窠臼中,也没有为夺人眼球刻意制造冲突,过于放大婚姻当中的鸡毛蒜皮,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亲密关系本身,客观呈现嘉宾之间的内部矛盾,平静展示旅途过程中嘉宾彼此的交流与对各自问题的反思。这档节目真实呈现了婚姻中爱恨纠缠的细节,无论观众是否处于婚姻状态,或是处于婚姻状态中的某个阶段,都可以从中找寻到自己生活的印记。而观察室内艺人嘉宾与专业嘉宾的对话于无形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避免了单一话题领袖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当被观察嘉宾在后采中提到,“没有爱情怎么了,有爱情又能怎样,有爱情就可以好好地道别吗?”观察室内的某教授便强调,一对情侣在痛苦告别之前一定有过刻骨铭心相爱的瞬间。

人的情绪复杂多样且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如果无法持续推进,有机会好好道别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比盲目修复一段感情更重要的是如何疗愈自己。普通夫妻在婚姻中所经历的矛盾经过蒙太奇的剪辑以及观察嘉宾的适时引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议题。情感在恋爱观察类综艺中不再是轻巧的体验,而是促使观众窥视自身、剖析自我的契机。创作者们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此类节目的内涵与深度,促使节目中的符号化情感向社会化情感转变。

结语

爱情是人生恒定的主题。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恋爱观察类综艺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定的话题度。但创作者们也不能忽视此类节目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缺乏原创性、同质化严重;观察样本不够普遍,削弱受众认同感;空间切换频繁,打乱受众召唤节奏;商业化气息浓厚,影响节目真实性及忽视媒体社会价值等问题。在泛娱乐化背景下,恋爱观察类综艺更应该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守住创作本心,把握时代脉络,观照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特征,转换观察视野,拓展观察主题,突破观看圈层,扩大受众范围,为综艺市场贡献诚意之作。

(作者胡亚聪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

注释:

王毓娟、李敏:《浅析我国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以〈我家那闺女〉为例》,《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6期。

王智勇:《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思考—以〈我们恋爱吧〉为例》,《视听界》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