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音综还得是芒果”,是网友对《声生不息》最高的评价。

请记住这组图,这是《声生不息》标志性的舞台镜头

右下角的光斑,是节目镜头设计最重要的记忆点。

在舞台一侧,设置了专门的灯光前景,在大光圈的加持下,无论是节目主持,还是舞台表演,都被这个镜头演绎得如梦如幻,仿佛回到了港乐辉煌的黄金时代。

从其他机位来看,这个镜头是周边的灯光点形成的。

舞台比《歌手》大很多,这给镜头的切换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下图的舞台侧面纵向机位。

两个分镜之间的景别落差,也可以更大。(下图呈现的分镜头证明,效果不一定更好)

如果我们看视频的16:9的边缘就是一个画框,那么《声生不息》超过50%镜头都是充满“歌手式”美学的。

大特写里,歌手细腻的演唱,和灯光背景的配合。仿佛回到了《歌手》的时代。

中远景里,追求画面的极致审美

大远景里,舞台层次,在灯光运动中展开。

大气磅礴的景别切换,也让LIVE的层次,比歌手上了一个台阶。

舞台不仅是灯光秀,也可以是创意舞台。

在第一期里,就先后出现了依托道具的水舞台;

依托大屏幕的二次元的魔法空间;

还有传统的物理道具——一棵枯树。

这一组舞台,都是此前的《歌手》系列所没有的舞台设计,是《声生不息》的特色。

但这并不是首创,它更像是纯音乐舞台版的《披荆斩棘的哥哥》——每一场音乐表演,都不仅仅是一场纯粹的LIVE了,它更是一场秀,一场音乐大秀。

如果你要问《歌手》之后,音乐综艺应该朝哪些方向发展?《声生不息》可能给了你这些可选择的答案:

在线看吧

第一,把极致LIVE,做成极致“大秀”

每一个舞台都不仅是灯光设计本身了,更是一场融合了不同光影艺术、惊喜设计的秀。

比如有的表演,地面屏幕会配合制作影像。

比如在《海阔天空》合唱时,突然插入了一段黄家驹的演唱片段。

而此时声音已经完全切换到黄家驹的声音,现场的王祖蓝明显被惊讶到。

随后镜头沿着大屏幕的方向,切换到VCR影像中。一时间,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泪奔了。

和前文罗列的诸多舞台一起,这就是《声生不息》试图在做的事情,不仅是音乐,更是用情感打动人。

男队和女队PK,观众投票,用颁奖仪式的方式投票,这在综艺节目里都不是新鲜的设计。如何让赛制不尴尬?

从第一期来看,《声生不息》在竞赛、真人秀、歌曲演绎的比例上是有所控制的:

歌曲表演是核心,竞演的意义退居其次。

在这个基础上,用香港十大金曲颁奖礼的形式,用内地和香港老百姓都有基础的揭晓方式,来负责“竞赛”的部分,让一切自然发生、水到渠成。

这并不是说所有节目都应该这样,只是说,这个赛制设计,源于现实。

第三,继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聚集了一批参与港乐、发展港乐、热爱港乐的音乐人,而不是单纯的走通告的音乐人,甚至跨界的名人,是《声生不息》成功的另一个因素。

这,是让这台看似节奏缓慢的舞台,甚至还有社交环节的综艺节目,从头到尾都不拖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