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洲工作生活近二十年,两个孩子都在澳洲出生长大。在工作场合中我个人遇到的很多挑战,来自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在多元文化影响之下,他们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和观点。

作为家长,我很期待他们能自信的做出自己的判断。于是有意识的在文化传统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读经教育和中文学习。但面对孩子的情绪时,自己也有很多纠结和无奈。

看到《青春变形记》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真实生活中的挑战。

电影的英文名《turning Red》本身就值得揣摩。红色在这里我觉得有四层的含义。

第一层的红色,很容易想到的是变形成红熊猫

第二层红色,暗指女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在影片中有很多渲染。

第三层红色,代表发怒的情绪。

第四层红色,我觉得暗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篇文章我想针对第四层的含义,着重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

01

冲突

曾经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妈妈每天早上给孩子准备丰盛的中式早餐,可孩子很不愿意带。仔细询问之下才了解情由。因为他的很多同学吃的都是简单的三明治。还要求把装饭盒的布袋子换掉,因为上面有汉字。

这个故事可能只是一个个例,起初让我很惊诧。但从儿童心理的角度,也能够理解。儿童希望得到认同和融入,尽可能想和其他人一样。但由于对自己中国文化背景的不自信,把这种文化和肤色的不同,潜意识中认为是自己不能融入的障碍。

何止是孩子,成年人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自己就经历过很多文化上的挑战和对自己的反思。孩子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恐怕还要从家长的角度来探寻根由。

和上面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主人公美美的妈妈对待传统的态度。

主人公美美的朋友们邀请她去卡拉OK,她说不行,她的家庭在多伦多打理着一个家族祠堂。她这一天要帮忙打扫。

祠堂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符号。在史诗小说《白鹿原》中,不准进祠堂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不仅代表了秩序和传承,更多的是一种认同和归属。

李氏祠堂在多伦多的闹市区,在不远处的高大的多伦多电视塔注视之下,怡然自得的有自己一方天地。美美和妈妈一起虔诚的祭祖。

从表面来看, 她们很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骄傲。在与朋友玩耍和家庭责任之间,美美选择了后者。因为家族的所有成员都相信,她们的祖先及其化身红熊猫庇护着整个家族,是她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妈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美美理所应当的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但其实在美美的内心深处,冲突的序幕将由此揭开。

02

较量

美美对经营杂货铺的男孩有好感,画了一些漫画来寄托自己的想象。

美美妈妈护女心切,弄出了一系列糗事。美美被同学嘲笑,在极度的羞耻和愤怒之下,隐藏体内的反叛精神被唤醒,变身为红熊猫。在美美眼里,这时红熊猫代表的不再是庇护,而是世世代代的诅咒。

怎样才能破除这个诅咒呢?

妈妈告诉她:只有通过家族成员一起为她举行特殊仪式,才能把红熊猫永远封存。

可是美美偶然发现,来自伙伴之间的关爱,就能让她平静下来,瞬间变回人身。伙伴的影响变得更大了,在家族和伙伴之间,美美心中的天平已经倾斜。

这时候美美又面临一道二选一的考题,因为演唱会和家族仪式正好是同一个晚上。

是做个家人肯定的乖乖女,履行家族仪式来封存反叛,还是和伙伴一起听演唱会放飞自我? 与上次选择家庭责任不同,美美选择听从自己的心声。

在家族传统和同龄伙伴的较量之中,后者慢慢占了上风。

03

转变

美美选择和自己的红熊猫共存,逃离封存仪式直奔演唱会。一下子激怒了妈妈,激发她体内封存已久的红熊猫,开始了一场熊猫大战。

这个环节的主角已经转变成了妈妈,而美美此时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这个场景对我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简直就是真实生活的完美再现。很多时候我对孩子们是有期待的,当孩子们的表现不能让我满意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们发脾气的时候,我很容易发更大的脾气,结果可想而知。

在家族成员和美美的合力之下,妈妈平静了下来,恢复了人形。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功夫熊猫中,所有熊猫们围成一圈一起为Pao祈祷加油战胜了敌人。

这场争斗表面上是由演唱会而引起,其实美美长久以来积怨已久,她不甘于只是满足妈妈的期望,青春意识觉醒之后,这场争夺选择自主权的斗争在所难免。

而红熊猫给予了自己勇气和力量,怎么可能放弃这种力量呢?

美美已经不再甘于依附于鸭妈妈的羽翼之下,她一次次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再封存红熊猫,而是与其共存。无论妈妈愿不愿意。

这个时候妈妈做出了明智的转变。接受了美美自己做出的决定。她不再是那个领头的鸭妈妈,而是退到美美的身后,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

04

融合

影片的最后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家族全然接受了美美的与众不同。

而且因为美美变身而成的红熊猫,让家族祠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冲突和喜剧效果,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趋于简单化和标签化。这也能够理解。比如妈妈的角色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虎妈类型,具有极强的控制欲。而爸爸多数时候比较沉默,没有很好的平衡和缓解母女的冲突。

影片中的东方家庭背景,有意无意的渲染和夸大了这种中西方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差异真的有那么大么?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并不会刻意区分什么是西方的,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现代的。其实很多标签都是成年人潜意识中赋予的。

也许所谓东西方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是价值观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比如西方一直崇尚个人领导力,东方的传统更多宣扬的是集体的力量。但在现代社会中领导力和集体力量是密不可分的。传统和现代也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孩子们觉得万圣节很酷,晚上一群群的孩子们打扮成各种人物,包括妖魔鬼怪的恐怖造型,在街道上随便敲门。高声喊着“Treat or Trick”,意思是你要不出来给我糖吃,我就不会让你安宁。我们家是不会鼓励自己孩子去这么做的。但并不会对此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是别人的传统。你做你的南瓜灯,我做我的中国灯笼,各得其乐不好么?

在中国春节的时候,我们会营造出春节的氛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红包。孩子自己也觉得很酷。我鼓励女儿和我一起录制了庆祝春季的视频,她还拿着用纸盒自制的狮子头,去学校演讲和表演。校长特地看来看她的演讲,并且把照片作为学校简报的封面。

影片中突出了家庭责任和小伙伴活动之间的对立。可这两者难道不可调和么?两年前,我们一群家长发起了“聊经典”活动,每两周一些家庭聚在一起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心得或者生活感悟,小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专场。由孩子们自己主持和制作幻灯片。

作者带孩子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春节

至今我们已经讨论过数十个主题。比如那次探险家的主题,孩子们从史记到神农架,从马可波罗到徐霞客,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郑和七下西洋,玄奘历经坎坷。以及文成公主的百年大计。

除此之外,在小慢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在说笑间完成了《图兰朵》三幕戏的串场。德晴和语墨两个女孩子还发挥了舞蹈专长,加演了一幕自编的舞蹈。家长们也高度参与了排练,承包了群众演员、服装、道具、化妆、摄影等等专职。

孩子,其实很简单

活动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仅仅是家长的带领。

我相信在这些孩子们中,绝对不会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孩子那样掩饰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此相反,他们会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

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冲突- 较量 – 转变 – 融合的心路历程也值得借鉴。如果影片有续集的话,我很期待影片能从更有智慧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差异,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和标签化的人物塑造。

影片最后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人向往,似乎一切问题都已经永远解决了?

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注定会不断地重复着冲突和较量,我们是否能做到转变和融合呢?

《青春变形记》短视频解读

电 影 解 读 分 享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vie sharing

22日晚上19:30,禅说电影创办人素说将与海外华人作者老兵、以及明心学堂的耿宁静,选取《青春变形记》某个精彩片段,以【剧情扮演】的玩法带我们体验不一样的电影智慧!

主持人:素说

禅说电影创始人

《观电影法》、

《高维智慧看电影》、

《幸福就像如来掌》书籍作者

嘉宾:老兵

两个孩子的父亲;

云计算架构师;

“聊经典”发起人;

一个对精神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嘉宾:宁静

明心学堂老师

家庭自助教育及

清一新教育践行者

分享主题

版式:行舟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及时告知定会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