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标志性结局

大团圆式结局是存在于电影中尤其是好莱坞在1930至1950年间这段时间内出产的一系列类型影片中十分常见的,大团圆结局为先前设下的悬念找到合理的解释,为冲突爆发后的人物寻找到一个情感的归宿,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大团圆结局是一种使观众快乐的结局,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可以使大多数观众感到满意的结局,这种结局具有情感、情节关系上的多重合理性,使剧作最终走向“皆大欢喜”,这些在17、18世纪法国佳构剧、情节剧曾被斯克里布、萨都等人在《一杯水》、《祖国》等作品中反复使用的剧作手段在100年后又成为了滋养好莱坞的电影编剧们创作一部“吸引观众”、“让观众满意”的浪漫爱情电影的养分,大团圆式结局作为一种传统,由此被继承下来。

意大利导演皮亚托·杰米执导《意大利式离婚》是这一潮流进入繁盛期的成熟作品,该片讲述了同时期一位已婚的意大利男爵在与自己的表妹相爱之后挖空心思想要巧借法律的空当达到谋杀自己的妻子并争取轻判获得自由身,从而达成离婚这一本在当时意大利法律上不被允许的行为,这也是本片片名《意大利式离婚》的来由。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给意大利观众带来了趋于华丽、轻松的审美意趣,而就在同时,这一阶段的意大利电影也开始面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以婚外情、谋杀吸引眼球的《意大利式离婚》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使其区别于以往意大利电影艺术化的创作规律,从影片本身来看,这既是一个典型的、男性视角叙述下的传统婚外情故事,部分情节也具有部分类型电影常有的陈词滥调。但从另一方面看,它是一部以喜剧语言讲述的浪漫爱情电影,同时又影射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社会现实以及规章陈旧条款荒谬的意大利法律,从而使影片在达到自身娱乐属性的同时,又加深了影片的内容深度、题材鲜明度。

如果说一定要将《意大利式离婚》归入某一类型之中,那么浪漫爱情喜剧或者说滑稽剧是相对合适的,但在同时,影片继承新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视角又给予了这部典型的浪漫爱情喜剧影片一些不典型性,有观点指出:“从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统治意大利票房的喜剧电影是相当传统的。粉红新现实主义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它重新引入了基于爱情和代际冲突的经典情节,而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找到了一个保守的解决方案。

”影片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影片《意大利式离婚》正是借助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条文限制离婚,并用喜剧的形式对当时意大利的婚姻限制条例进行了嘲讽。《意大利式离婚》有一个看似温和的结局,却颠覆了以往的一切传统,给人带来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将又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男爵终于可以与表妹终成眷属之时,观众看到的是表妹一边和男爵亲吻,一边一条腿却伸到开船的小伙子那边,挑逗地和他的脚摩擦着,影片到此结束,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不同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处的战时电影文化环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粉红色新现实主义显然处于一个创作环境更宽松,电影语言与制作意识变革都更加活跃的时期。后大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与法国电影新浪潮创作集体崛起后带来的电影语言的解放与革新,都为粉红色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养分。影片中旁白图解式的剧情解释颇具戈达尔《精疲力尽》中米歇尔在观众耳边念叨个不停的风格。与先前不同的是,《意大利式离婚》中的旁白会随人物表情、心情和情况变化后在语气上同样发生变化,影片就像主人公正在书写的一本日记,片中的内容可以被随意旁白更改、擦写,这无疑增强了影片的后现代属性,使其可以被归于年轻一代电影的行列。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团圆式结局源于一种古典的审美需求,它基于观众最基本的情感价值判断,保证影片最大程度获得观众的认可。反大团圆结局则源于对电影霸权的反抗,源自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从电影的商业属性而言,大团圆式结局则是电影作者向大制片厂霸权绝对妥协的产物,是大制片厂取悦观众、向商业利益绝对妥协的结果,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向商业价值绝对妥协的结果。

结语

电影《意大利式离婚》的制作在1960年代具有了某种针对好莱坞一成不变的浪漫爱情片的反抗意味,而其大胆而颇具讽刺意味的结尾更是具有难得的创新精神。《意大利式离婚》充满暗示与讽刺的结尾不仅使得已经接近尾声的影片再次转折,同时也给予了观众在观看一部喜剧时思考的空间,这对于浪漫爱情喜剧的创作来说,是个极大的突破,思路的变换甚至可以帮助浪漫爱情喜剧在污名化影响下重新被定义、定位。突破先前流派形成的艺术霸权具有渐近性、规律性,打破传统,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贬低传统,古典风尚与大团圆结局同样也可再次焕发光辉,新旧交替、演进、循环,这是电影发展的规律,更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一影一话 谱人生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 书字可抵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终南影话 电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