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女性主义在印度正在凸显出鲜明直接的诉求。《星期四》就是这样一个风味辛辣,直击印度当下社会弊病的影片

众人眼中独立、通情达理的幼儿园老师亚米,在某个星期四突然挟持了自己的16名学生,全国轰动。而随着亚米不断向警方提出要求,陈年未解的未成年女性强奸案,罪犯的真实身份,政治与法律间的博弈……

更深一步的社会议题被渐渐挖掘出,米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善恶的标签仿佛越来越难以将她定义。

导演通过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保护印度女性权益,特别是加大法律对强奸罪的惩罚力度这一议题的意识。片尾字幕“自你开始观看这部影片起,据统计,在这段时间里,已有8名女性在我国遭遇强奸”震撼观众,引人深省,更加强化了影片的意图。

但从剧情设计上看,或许这算不上是一部构思完美的悬疑片。

一个涉及18条人命的勒索案被交给将要临产的警察;女主角制服了身为壮年男性的司机;首相候选人与劫匪面对面直播对话,且身边只留一个枪里不配子弹的警察。

音乐和镜头的使用也略显刻意,每当警察拒绝亚米的要求时,陡然拉近的镜头,搭配上带有恐怖片色彩的配乐,观众很难不感到警觉。

然而瑕不掩瑜,虽然《星期四》在细节的处理上仍有待商榷,但整部影片逻辑清晰,角度新奇,悬疑感力道充分。

影片不到十分钟即进入主题,一个被所有人喜欢尊重的好好老师突然打电话自曝已经绑架了16个孩子,除非警方答应她的要求,否则孩子难以活命。

接下来她明确指定了与之对话的警察,一步步提出自己的条件,逻辑并不复杂,但目标明确,足够刺激:亚米会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她还要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要求?她这一系列要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就在这几个小时的与警方的对峙的过程中,女主角的身世背景和整个案件逐渐清晰,很经典的悬疑片的结构,给观众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期待值。

除了足够话题度的题材以及扎实的内容外,亚米直播整个对峙过程的举动,也切合了印度当前的流行趋势。

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的IT大国,在某种程度上也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现实,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正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影片显然不止于一部传统的悬疑片。

影片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道具就是女主角要求不能断网,通过直播实时向公众公布自己与警方的谈判进程。后来甚至还和公众玩起了“杀人互动游戏”,让观众选择下一个要杀的人是谁。

直播、社交媒体的实时曝光让政府与警方的“拖延”不再可能,就像亚米在与首相候选人的中对峙中说的那样:除非你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否则他们很容易选择视而不见。

整部影片十分切中印度的社会痛点,类似这样的情节设计随处可见,公交车强奸案,新闻从业者因为追求独家对信息的不实报道,女性领导者因为女性气质被质疑能力等等。

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导演选择通过了社交媒体这一载体,集中展示了他的态度,“杀人互动游戏”揭示了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公众的恶,而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和实时性又增强了信息的能量,让社会变革成为可能。

从某种角度来看《星期四》给了我们一个角度了解真正的印度社会,它是既有咖喱一样的辛辣刺激,也有着以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旧冲突,以及更为尖锐、突出的“印度式女性困境”。

情节与社会的合理融合服务于丰满的人物塑造,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米亚这一角色的表达。米亚这一角色的复杂,或者说成功之处在于你很难用善恶的标签将之加以定义。

与未婚夫认识十几年却从未透露过自己过去遭遇过强暴;目光毒辣、手段利落,不惜震撼全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亲手杀死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冷眼走过爱着自己的未婚夫。

当然她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挟持16个孩子,让更多的家庭陷入恐慌之中。虽然她最终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从伦理上讲,却很难为她的行为辩护。

但同时她有并非冷血无情。每当向外界传递消息时,她脑海中曾经的强暴经历与孩子们充满稚气的质询声交替出现,那个从未说出口的父亲的去世的隐情,以及对孩子的了解与关心。

导演将她强化为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即使身为杀人犯被警方扣押,仍然被未婚夫致敬,受公众敬佩,推动了法律立法,并在结尾重又成为了一名老师。显然,在法理上来说她是恶的,然而在社会层面上,却成为了一个女权英雄的代表。

整部影片对女权的表达并不仅限于米亚,手段强势的警察负责人,是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代表印度未来希望的首相候选人,是一个已有第三代的老年女性。

导演在角色设计上突破了女性向电影仅限漂亮单身女性这一局限,在年龄、家庭状况上都进行突破,在多个维度上,让女性掌握了权力,不仅仅是女主角米亚所代表的复仇者,还有女警察所代表的拯救者,总理候选人所代表的未来领导者,以及唯一能够洞察一切的米亚的妈妈。

男性在这里丧失了话语权。米亚的丈夫是失语的状态,他对米亚的过去毫不了解,不能给警方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甚至米亚也从始至终没有给他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被米亚指定警察也是周围女性角色的衬托,他从前犯过错,而现在也只是米亚与政界高层对话的传话筒;其他的男性角色是首相候选人的左膀右臂,内心暗含的性别偏见也只能听命于国家权力。

无疑,女性是整部影片绝对的主角。

这让笔者不禁想到我们的表达女性困境的作品。“她经济”盛行,纵然女性题材影片频出,却罕有见到真正有力量的女性角色。

她们要不囿于丈夫婆媳之间,要不是一个精神空虚的“女强人”,虽然永远买得起豪宅,穿得起名牌,却从没有真正的力量去改变现状。

女性叙事的丰富度,在某种程度的上反应了社会意思的嬗变。正如《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近几年,女性议题成为印度影片的热门话题,除了这部《星期四》外,《以火为书》、《祝贺》、《如获至宝》、《印度女孩》等风格题材各异的作品均选择了以印度当代社会中的女性状态为主题,从不同纬度展现了今天印度女性的状态。

印度遇到的这些问题,或许只不囿于一国一地,衷心希望这种扎根实际、充满力量的女性题材作品,也能在我们身边更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