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

电影周结束了,连说三篇乱叨介绍看了的片子。今天还有点补遗要说下。

1、浙浪潮,杭浪潮

这电影周有个“浙浪潮”的抬头,也专门设了一个“浙地电影”的单元,共有4部电影,《郊区的鸟》《漫游》《春江水暖》《24号大街》,我看了前三部,《24》从文字介绍到预告片都很吸引我,可惜那天是周六家族日,不得不放弃观影。

这4部虽然叫“浙地”单元,但讲的都是发生杭州的故事,取景也几乎都在杭州完成。这让我尤为兴奋,因杭州在电影中,一直是个不太有存在感的城市,这次在大荧幕上蜂拥而至,熟悉的街景、熟悉的方言(虽然我不会说杭州话),亲切感充盈。

因此在与导演的映后交流中,主持人一度叫出“杭浪潮”的说法,是一时口爽,还是独立电影圈确已有如此名号,我不知道的,也无所谓的,只要有多些电影来拍浙江拍杭州拍德清拍一切我熟悉并依恋的地方,无论导演是哪的,我都开心。

不过看得出几位杭州导演(除了《24》我没看不知道)相互有交集,且都有逼人的才气和青春,《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88年,已算3人中最年长,《郊区的鸟》导演仇晟89年,《漫游》导演祝新96年,作品是大二时拍的。真是让人脸红。其中顾晓刚可能会是个接近毕赣级的天才,且待他第二部长片出来大体可知。真是让人眼红。

2、长镜头,静止镜头,空镜头,特殊镜头,不按套路的剪辑……

电影周中影片,大多是独立电影,很多还是导演的处女作长片,气质爆表的长镜头自然是绝对主角。有几部全片只有几十个镜头,你时常会怀疑放映机是不是暂停了,画面长时间静止不动。

商业片忌讳的空镜头,在这些电影里也得到了纵情施展的天地,一个塑料袋、一片天空、一阵风、一片水面、一些不知来源的光影,都可充作极具表现力(有时也故作姿态)的电影语言。

以及演员直视镜头(相当于直视观众)的镜头,把演员或表现主题压到画面角落的镜头,比王家卫还王家卫。很多剪辑也好像冲着打破观影舒适区玩的,别扭、莫名其妙、不知所以都是观影者需要重新培养的舒适区。

以上除了长镜头,其它静止镜头,空镜头,特殊镜头都是我自己瞎取的,专业术语我不知道。

3、成本

耿军导演说,《东北虎》的启动资金是一笔6万的奖金,发奖机构因此占了他电影25%的股份,也即当时的拍摄成本估值是24万。

《又见奈良》的导演鹏飞说,当时是参加奈良一个电影资助项目,主办方有一笔小资金提供,他飞去日本,只用一台机器,19天时间就拍完的。

上面说的大二时拍的作品《漫游》,导演祝新的预算只有1.8万,最后虽然超支了,但也没超过2万。

万玛才旦导演说的更仔细(具体看昨日文,「《老狗》映后交流」部分),没钱有没钱的拍法,不要让资金成为你拿不出作品的借口。

你别觉得这点钱拍出来的肯定是烂片。以上电影都是各种拿奖、或受邀去参加世界知名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几十个亿堆出来的电影大片,在很多标准下不如它们。

这是电影迷人的地方,它已经融入在商业和消费世界的浪潮中,但依然在一个角落里,为自己留存着青涩、诚恳、懵懂、不羁的赤子少年心。

4、演员

成本那么低,演员的固有束缚得以被打破:

大牌演员,有固然好,没有不强求;

没有专业科班的,可以用小品的,唱歌的,有舞台经验就好;

有功底的都请不起,那就找普通素人演;

普通素人都请不起,就喊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来演,(《春江水暖》里有好几个导演的亲戚长辈,丝毫无碍它成为一部天才之作)。

缺专业演员,从来不会是束缚独立电影走向经典的桎楛。

5、主题、形式、特质

平民视角,小众化,艺术性,实验性,关注弱势群体、社会角落、被忽视的情愫、被遗忘的人群。

总之,多是商业大片照不到的角落。

每每看完这类电影,心里都有火光腾起,

让我明白,我是爱电影的。

————————

1087-1088 |3月书影单

1034 |大年初四,仙居到金华(游神仙居)

1016 |当世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