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往右,两个人打一个车,一个打司机,一个打副座!”一个人的声音从空旷的雪岭上传来。“准备!三,二,一!”十声枪响,五辆美军大篷车戛然而止。

这就是《狙击手》的开场,在此之前只是简单通过一个幸存者的简短叙述和历史片段提供了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小规模狙击手发动游击战的“冷枪冷炮”运动中。在96分钟的片长中,张艺谋和张末这对父女导演组合精心安排了两支神枪手小队之间的对抗。中国志愿军狙击五班被派去营救一个携带高度机密情报、可能会扭转战争局势的侦察兵,结果却走进了由7名美军“精英”神枪手精心设置的陷阱,美军的任务是活捉五班班长刘文武。

由章宇精彩演绎的刘文武是一位有条不紊、冷静沉着的负责人,其灵感来自于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张桃芳是历史上最具杀伤力的狙击手之一,据报道在朝鲜战争中,他在32天内击毙了214人。刘文武的九个年轻战友,除了一个以外,其他八个都刻画得相当随意。虽然开场以点名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简单有效的介绍,但基本上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了。

在塑造五班战士时免不了各种常见的陈词滥调,例如一个战士想着为家里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字,另一个战士戴着媳妇送给他的绿手套想着媳妇。虽然没有通过倒叙或其他形式补充角色的背景故事,避免了过于流于俗套,但也正因为如此,之后的催泪场面没能完全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唯一的例外是刘文武的“得意门生”大永(陈永胜饰演,他也出演了张艺谋上一部电影《悬崖之上》),虽然他爱哭鼻子,但注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的对白也符合史实:五班战士基本上说的都是四川方言,而非普通话。

总的来说,这对父女导演搭档的选角值得称道——其中超过一半的中国演员都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出演电影——并且平衡地刻画了中美双方的形象。据一次采访称,曾在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学习导演的张末负责美军方面的导演工作,包括选角和与演员一起审阅剧本。其成果不可否认很成功。

以约翰(曹操饰)为首的美军,并不是国产电影中常见的那种傲慢、虚张声势,往往沦为笑料或者被脸谱化的“外国人”。他们同样有血有肉,只是碰巧带着不同的使命与对方作战,他们承认中国志愿军的智慧和勇气。

不仅他们的对话和说话方式真实自然,而且他们的演绎也没有落入“万恶的美帝国主义”的刻板印象。关于人物角色还有最后一点说明: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有朝鲜人的抗美援朝电影!

从2002年的武侠片《英雄》开始,与张艺谋长期合作的摄影师赵小丁遵循了狙击片的惯例,把镜头放在步枪瞄准镜内,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目标。不过我希望镜头能够一直保持在那里,而不要每当五班战士击中美军时都给我们一个特效廉价的子弹时间镜头。

尽管相比《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并不会让人觉得过于说教,但有一些不太微妙的部分还是显得有些过犹不及甚至多余。例如,在一个场景中,三个五班战士反复高唱爱国歌曲,试图让他们要营救的受伤侦察员亮亮(刘奕铁饰)保持清醒。“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听前两遍,确实让人不禁感动,但反复听上两分钟就让人不免有点尴尬了。

此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相似,《狙击手》也着重强调了中国志愿军在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处于劣势。我们看到大永哀叹,他们整个班只有一副望远镜,而“美国鬼子啥都有”,甚至最后美军狙击手俨然成了美国队长的化身,在大难临头之前,约翰叫嚣道:“我有坦克,有好枪,有很多子弹。我可以跟你耗一天(I can do this all day.)。”

尽管如此,《狙击手》依然瑕不掩瑜,称得上是春节档不可多得的佳作。编剧陈宇(他也参与了张艺谋接下来的两部电影《坚如磐石》《满江红》)让主人公们承担的任务不是救国救民,而是拯救一名战友。将重点放在人物上,而不是张扬地沉浸在战争场面或爱国主义宣传上,这至少给近期的国产军事大片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尽管《狙击手》中的大部分角色还可以刻画得更深入一些。

可惜,这部电影并不能证明张末的导演能力,毕竟她的处女作、也是唯一的个人电影《28岁未成年》,只是一部平庸的穿越爱情喜剧。但如果她能像她71岁的父亲一样专注于电影事业,我们当然有兴趣继续关注她接下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