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日刊|总第2831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不论从数量还是从票房上看,都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高位。如今,由于疫情迭起和中国观众审美的变化,一度风头无两的“好莱坞大片”,逐渐趋边缘化。

三月以来疫情爆发,院线电影又一次受到波及,原本有8部影片待映的清明档,如今只靠几部引进片让院线电影维持运转。

好莱坞电影,从曾经的龙头沦为补仓影片,落差之大,不言而喻。

于海外2月4日上映、内地3月25日上映的科幻灾难片月球陨落》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跌,也在证明,即便作为补仓影片引入中国大陆,好莱坞电影的光景,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月球陨落》作为罗兰·艾默里奇“灾难片”的封箱之作,虽不乏对中国大陆观众的迎合和营销布局,却依旧没能收获观众信任。面对与前作相似的题材和特效,大家对“毁灭地球”所带来的猎奇感,也逐渐消失殆尽。

《月球陨落》,真的陨落了。

《月球陨落》:艾默里奇的垫底新作

《月球陨落》的失败,是全维度的。

从票房上看,《月球陨落》不仅在海外哑火,在内地同样并不乐观。

0.41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是《月球陨落》在海外从上映到下映的总成绩;上映10天9270万的票房表现,是它在内地交出的成绩单。

票房成绩乏力,意味着这部在投资上高达1.5亿美元的《月球陨落》,可能让投资方亏损严重。

而《月球陨落》在海内外不佳的口碑表现,也反映出观众的失望。

IMDb评分5.3、烂番茄新鲜度38%、CinemaScore评级C+、MetaCritic综合评分36/100,以及豆瓣评分5.4的成绩,也在说明,这部影片在海内外的口碑齐败。

电影作为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如何清晰地讲好故事,是对影片的基本要求。《月球陨落》在故事上缺乏章法、逻辑上难以自洽,踩了不少雷。

从整体框架来看,NASA和美国军方在灾难中的对垒,是故事主线。而《月球陨落》不论对NASA登天的铺设、还是对军方态度的渲染,都处理得过于生硬。哈利·贝瑞饰演的女主稀里糊涂地成了NASA的局长、未受过训练的航天爱好者能轻松驾驶航天飞机、美国军方在影片后半段的失位……如此七零八落的呈现,让故事在失真的路上越跑越偏。

人物动机悬浮、情节发展漏洞百出,让影片的观感继续走低。

《月球陨落》在人物设置上有不少无意义之处,于文文饰演的留学生Michelle尤甚。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人能讲出她在电影中的作用意义,她的可有可无让影片也变得可看可不看。

而在剧情突转上,刻意煽情和堆砌冲突,使故事陷入为了圆满而圆满的怪圈。帕特里克·威尔森饰演的男主和儿子十余年的心结,在儿子出狱后没来由的和解;男主儿子逃生之路上数次遇险却总能化险为夷,面对月球引力颠覆城市的情况,其一行人居然可以不受引力影响稳站在地上。种种难以接受的漏洞,让冲突失去意义、人物失去弧光。

《月球陨落》作为半灾难半科幻影片,除视效外别无长处,还不如爆米花电影般让人放松。

爆米花电影尚需节奏和爽感加持,《月球陨落》大大小小的弊病,消解了灾难片的紧张感、焦灼感,使观众在冗牍中昏昏欲睡。这就好似久置于空气中的爆米花,酥脆口感不再,香甜气息无存。

艾默里奇之衰:现实意义的消弭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灾难片大师”,曾经拍出过《独立日》《后天》《2012》等作品。而自《独立日2》开始,就有业内影评人发出质疑,这位鬼才导演是否陷入江郎才尽的窘境呢?从《月球陨落》的上映效果来看,或许已经有了答案。

1984年,艾默里奇因毕业作品《诺亚方舟法则》提名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角,而后,他便开始执导科幻片,代表作有《霹雳雄鹰》《哥斯拉》等。

近二十年制作科幻片的经验,让艾默里奇在开脑洞和把控场面上愈发得心应手,这也为其后来拍摄灾难片夯实了基础。直到2003年,一部《后天》让艾默里奇名声大噪。在2009年,《2012》的热映,更让他坐稳了灾难片的头把交椅。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将灾难作外衣的处理方式,艾默里奇在格局上更加宏大,他关注的是地球和人类存亡的问题,并在电影中把一切毁灭给观众看。

此外,艾默里奇的灾难片以客观理论为基,也加强了影片的代入感和真实性,如《后天》借鉴了“第四季冰河期”的观点、《2012》则以“玛雅预言”和“太阳峰年”为参考、《月球陨落》引入了“月球空心说”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元素。

同样的大格局、同样的理论基础,《月球陨落》缘何落入窠臼?除却剧情和人物的缺点,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落点模糊和现实意义缺失。

以《后天》和《2012》为例,这两部影片之所以能收获观众的认可,不仅在于视效场面的震撼,更在于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投射、揭露和反思。

影片《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21世纪初,正值全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探讨之际,影片的诞生恰逢其时。

《后天》对“温室效应”概念的引入让观众心生震撼之余,还有些许战栗。观众在戏中感慨于地球之灾,在戏外也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加之颇具警示含义的片名《后天》:灾难并不遥远,可能就在后天。

《2012》则比《后天》更进一步,在架构天崩地裂之余,通过登陆诺亚方舟的群像戏来深入探讨人权话题,进而揭露欲望、诠释人性,从而明确点出:人,生而平等。

而《月球陨落》虽糅合了“月球空心说”和“人工智能”两个元素,却并未在影片中呈现出有思考价值的观点。

客观来说,“月球空心说”还是尚待商榷的观点,且在现实中并无实质进展。即使把观点换成“火星空心说”,也毫无影响。至于人工智能威胁论,更是过时多年的陈旧玩意。

既无现实意义又无借鉴参考的价值,《月球陨落》失败,并不冤枉。

毁天灭地的风潮不再

灾难片需要新思路

艾默里奇在《月球陨落》中又一次让地球近乎毁灭,它的反应平平也反映出今天观众的态度:用毁天灭地来勾兑恐慌,失灵了。

提起灾难片,多数观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天崩地裂,就是巨兽危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灾难片还在舒适圈里打转,但也有一些具有变化的新作品出现。

对小切口的回归,是华语灾难片不可忽视的新变化。以汶川地震为基的电影《一百零八》便是其中的代表,该片的故事结构颇似《唐山大地震》,以自然灾害为底,通过铺设情感来讲述灾难之下的故事、展现人和家庭在灾难中的颠沛困苦。

大视角虽绵延宽广,却极易因为情感的不连贯而失真。对小视角的回归,并不意味着要走倒车路,而是要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去纪念灾难的不幸、镌刻生命的普世意义。

对新类型的求索,华语灾难片一直在路上。

去年中秋档上映的电影《峰爆》,既满足了灾难片对视效和大场面的要求,也展现了中国铁路基建人的坚韧精神。主旋律式灾难片,或许可以成为新一类中国特色类型片。

此外,疫情还未消退,在《在一起》《中国医生》等报告类影视作品之后,创作者们在未来能否开拓新思路,将疫情与灾难片模式相结合,换一种方式来记录这场“战役”呢?

对于新冠疫情,每个人都是经历者,也都会是共振者,在提振信心之后,人们在感动于胜利之后,更该记住的,是为之坚守的医护、是过程中的牺牲和困顿、是对罹难者的敬畏和追思。

灾难片从不该被固化,它需要在创作探索中不断丰富充盈。正所谓不破不立,创作者不去破土深耕,又怎么会创造新的佳作?希望我们距离下一部灾难片佳作,不会太远。

【文/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