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上映于2012年,这部由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的作品,在上映当年便受到欧洲电影文艺届的认可,收获众多电影奖项与提名。影片主演麦斯·米克尔森更是凭借此部电影斩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对于这部电影,看过的观众想必都会印象深刻,今天笔者便一一分析电影中孩子家庭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读者一起重温这部经典。

电影大致情节是这样的,由麦斯·米克尔森扮演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因他心地善良个性温和,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卡拉由于家庭的原因,很亲近卢卡斯,女孩的示好被卢卡斯婉拒。但没有想到的是,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他承受了整个小镇的排挤和压迫,面对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卢卡斯几近崩溃。尽管最后卡拉吐露真相,卢卡斯并未重获清白。正如影片最后一幕,一声枪响在他身边,他就像被狩猎的动物一样,无处可逃。

1

孩子

关于孩子的形容词一直是“天真”、“单纯”、“童言无忌”等等,尽管有些影视作品也会刻画孩子的“恶”,但是大多数荧幕中孩子形象是偏向单纯可爱。影片中的卡拉也是一个外表可爱的小女孩,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用她的几句稚嫩的话语,指责了卢卡斯性侵的行为。这完全都是谎言的指责让卢卡斯被整个社会群体当做异类而排斥,一步步被逼入绝境

孩子的天性本就复杂,处于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的他们,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当卡拉说出自己被卢卡斯性侵时,她可能并不明白自己简短的话会酝酿成什么样的后果,但当跟卢卡斯是朋友的父亲开始指责和打骂卢卡斯时,当托儿所卢卡斯被排斥、当自己和其他小朋友被其他大人不断询问时,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思考的、感知的、知道的与他人有所不同,而自己的行为引起和推动了什么样的轩然大波。但当她说出真相时,没有人会指责她,因为已经没有人在乎真相

2

家庭

在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睦,被父母所忽视,哥哥的错误引导,使卡拉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了冲击。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正是幼儿园的卡拉不过四五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更能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言语和更生动的想象力。于是,当爱意被拒时,卡拉便产生了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她将在哥哥那里看到的图片,与卢卡斯融为一体,进行幻想,当时的她不会明白这会对卢卡斯产生什么样的伤害,也不知道这种幻想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每一个神态、动作和言语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孩子在探索,检验各种限制,寻找许可范围,家长要鼓励和告知什么样的想象力和独创行为是被允许的,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使孩子的独立人格得以养成。

3

小镇居民

乌合之众,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狂欢的人们,以正义的名义肆意伤害。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以你是罪人,你罪有应得的态度面对卢卡斯。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人处于群体中时,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在各类传播媒介如此发达的现在更是如此。信息爆炸、言论四起,我们都很容易迷失在这些或真或假的信息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不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信息轰炸“中迷失方向。

影片最后,卢卡斯带着儿子到森林里狩猎,突然一记冷枪从眼前呼啸而过。很多观众会讨论这最后一枪是谁开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枪是谁打的早已不重要了,因为男主已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的猎物,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