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出品,《青春变形记》上线,

这部电影用温情,来表达青春期亲子主题。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只“熊猫”,

它叫,我们本能的欲望

话心师 · 第十八话

最近一段时间,被《青春变形记》刷屏了。

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影片一经上线,在豆瓣评分直达8.2分,烂番茄新鲜度95%。

它延续了皮克斯以往的风格,萌趣幽默的情节下,内核是满满的勇气温情

影片主要讲述了孩子在青春期遇到心理、生理变化时带来的困惑,以及与家长关系的微妙转变、互相接纳的故事。

用充满温情的手法,来表达青春期亲子主题。

无论是可爱到爆的红熊猫形象、各种中国风元素、还是内涵上影射追星女孩的人设,影片英文名《turning red》的初潮隐喻,都有着别具匠心的设计。

故事主角是13岁正值青春期的华裔少女美美。

由于家族祖先拥有变身红熊猫的力量并代代世袭,所以家族中的女性在长大后,每当情绪激动就会变身成巨大的红色小熊猫

躁动的青春期来临,曾经是父母心中乖乖女的美美站在迈向成年路口,有了荡漾的春心、有了心爱的偶像。

她手忙脚乱应对着青春期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终于在某天清晨发现,镜子里出现的是一张毛茸茸的脸......

Vol.1

拥有秘密,是长大的标志

曾经何时,电影界凡是与青春有关,都必须要爱得“疼痛”,无残酷不青春。但这部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却把成长的烦恼与对抗,用温和搞笑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像生命的长河中最神秘而幽邃的路段,河畔开满了隐秘的花朵。

那代表着我们对异性的秘而不宣的关注与幻想,代表着我们对生命不同的感悟与探索。

我们是孩子,又不再完全是孩子。那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我们在悄悄完成长大成人的仪式。

13岁的美美,偷偷在床底画男生的画像,画他们的腹肌和充满诱惑的wink,又渐渐画到少年少女们的亲密接触。

她一边惊慌于自己这种“变态行为”,一边又抵挡不了诱惑,她不敢面对自己的“乐在其中”。

直到被妈妈阿茗发现,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一路杀到美美画画的对象——

那个毫不知情的超市收银员面前指责了一番。

美美的画作示于众人,那些隐秘的想法公之于众。

她羞愤地不知所措,而阿茗丝毫没有察觉。

阿茗认为自己成功为可爱女儿击退了性骚扰。

回到车上,阿茗问一脸心死如灰的美美:还有什么是我需要知道的吗?美美立马慌张否认:没有!一切都好。

曾经她们一起做面膜,一起涂指甲,一起追剧,亲密无间

可是此时此刻,母女之间出现了裂纹,一方没有察觉,女儿已经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是只知道跟在她身后的小尾巴。

一方不敢破坏母亲对自己的认知,选择欺瞒,毕竟谁能让妈妈知道自己在幻想男孩子的腹肌呢?

朋友们能理解的事,妈妈不能。阿茗无法理解让美美神魂颠倒的“四城男孩”的魅力,甚至会觉得伤风败俗。

就像极了我们的青春里,那些上锁的日记本,那些藏在床底的情书,那些印着明星的卡片贴纸......我们视若珍宝,却被父母当做洪水猛兽。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与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改变。身体上越来越像个大人,心理上也渐渐离孩童远去。

那些似是而非让他们迷茫,也在让他们在变化中重新认识自己,思考“我是谁”,寻找新的自我边界。他们不想再做被父母定义的样子。

性觉醒让他们意识到,男孩不再只是扯女生头发的讨厌鬼,女孩也不再只是动不动就找老师告状的爱哭精。

他们急需探索新型的身份,新型的两性关系。

可这些又往往被家长们视为禁区

Vol.2

面对现实吧,我要争夺权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而青春期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包括对自己清醒固有的认知和追求社会认同感,否则,将会形成角色混乱。

美美自认为,她是一个幸福、积极,令父母骄傲的女孩。

可是当青春期的躁动开始,她陷入了混乱,她想要发展出真正的自己,又害怕失去父母的认同。

所以在朋友面前,她追星、戴耳钉,丝毫不掩饰看到男团的兴奋。

但每次回家时,她摘下耳朵上的星星,扣好纽扣,继续扮演着让妈妈满意的乖孩子。

她在角色混乱中,完成着这个年龄阶段自我同一性的任务,等待那个“破茧成蝶”的时刻。

而母亲阿茗,对美美那破土而出的真实自我毫无察觉。

她事无巨细的安排美美的一切,美美回家迟到10分钟,她也会感到不安;她潜伏进学校树后盯梢,被保安制止后大喊大叫、干扰课堂引来全员围观。把卫生巾举给美美时,全然不顾女儿尴尬心情。

她还站在大人的角色上,自作主张地隐瞒着美美 “会变成红色小熊猫”这件事,让毫无心理准备的女儿在变身初期承受了巨大压力。

这个家族的祖先,曾经用“情绪失控会变成红熊猫”的神奇技能来抵御外敌,而继承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麻烦。

解决方法则是,在不久之后的红月之日,把红熊猫灵魂封印到项链里,这一切就将结束。

美美在最初的手忙脚乱后,意外发现自己的“新形象”非常受同学喜爱。

于是开始通过合影、卖周边、参加生日见面会等方式来赚钱,积攒偶像演唱会的门票钱。

实现梦想的同时,她也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在美美跑去看演唱会的那晚,妈妈看到女儿最终不再顺从,摆脱了自己的掌控,愤怒燃烧了她的理智——她变成了巨大的红熊猫。

她毁掉演唱会,抓住了美美。

在被抓走的那一刻,是乖乖就范,还是拒绝与反抗,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尤为关键的那一步。

美美大喊着“这就是我!”,选择了抗争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她对妈妈大喊道:我不是你心中的完美女儿!我喜欢男孩!我喜欢响亮的音乐!我喜欢扭动身体!

我已经13岁了!面对现实吧!

妈妈终于崩溃,轰然倒下。

红熊猫家族也集体封印。

在封印红熊猫灵魂的法场幻境中,美美见到了年幼时的妈妈。

妈妈无助地哭着说“我太厌倦追求完美了,我对她来说永远都不够好。”

原来,苛刻的外婆也曾经是妈妈童年的阴影,为了完成外婆的期待,自己也曾很累。

母亲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女儿身上,曾经致力于成为一个好女儿的阿茗,也把“代际创伤”留给了美美,认为美美也要做一个好女儿。

她们相拥着相互倾吐了自己的恐惧:我害怕会失去你。

害怕我长大选择成为我自己,你会不爱我。

害怕你长大的样子脱离了我的预判,离我越来越远。

压制、逃避、妥协......并不会解决问题,也许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感受会更好。

当母亲和族人从红熊猫封印仪式中走出来后,生活回归平静,几代人都尽释前嫌。

阿茗不再是那个巨细无遗关注孩子不给独立空间的妈妈,而美美也保留了变形红熊猫的能力,拥有了成为自己的自由。

她们各自独立,但也愿意去了解对方的信仰和爱好,爱不会因为青春期的少女寻求自我而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的方式流动在她们之间。

每个人都爱得更轻松,也都在不断的探索中一点点成长。

Vol.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只红熊猫

影片里“红熊猫”的设定是一种意象,有人认为它代表青春期懵懂的情欲,但它似乎涵盖的更为辽阔,更像“本我”的象征。

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中,我们的人格分为代表潜意识中欲望的本我、有意识处理现实世界的自我,以及出于道德层面的超我。

在故事中,美美家族的女性情绪强烈的时候,都会变成红色小熊猫,而平静下来就能够恢复原形。害羞的时候、兴奋的时候、愤怒的时候、羞耻的时候......

那些本能的欲望、负面的感受和情绪,都是我们本能的自己。

而那个道德上的“超我”则审判着它,因为认为它不完美,不道德,于是选择压制、隐藏。

影片中家族其他女性都选择了封印红色熊猫,而唯独美美选择了留下,说红熊猫是她的一部分。

这也许也在隐喻着,那些年长的女性,认为情欲、愤怒都是不道德的层面,而新生代的美美已经有能力摆脱桎梏与枷锁,并且也有了操控自如的能力。

她接纳了自己的“本我”,如同她在妈妈面前勇敢的承认,我喜欢男孩,我喜欢扭动身体。

我喜欢,我接纳我的喜欢,我不会否定和批判自己原始的热情和欲望

而当我不会因此攻击自己的时候,我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于是我们看到,美美与“红熊猫”的力量和谐共处。

我们每个人也有我们自己的那只“红熊猫”——我们本能的欲望。看到并接纳它,才能与它和平共处。

就像自律的人,因为吃了高热量的食物而自责、焦虑,自我攻击、自虐式自律并不能让自己的状态变好,反而越来越糟一样。只有愿意接受和安抚“本我”,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才能健康愉悦。

这只红色熊猫,会陪伴我们很久,它并不会只存在于青春期。也许在我们年老的时候,还会因为它感到困扰:比如去跳广场舞的地方看帅老头,算不算为老不尊?

我们一生都需要和“红熊猫”相处,不只自己的“红熊猫”,还有身边人的“红熊猫”,而如何相处,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最好的答案。

作者 植己EMILY

编辑 小鸟kiki 贫嘴龚三爷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朋友圈或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