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特效技术越做越好,灾难片的受众面也越来越广,但是近些年的灾难大片却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虽然在特效上烧掉不少钱,可是稀烂的剧情却让作品口碑贴上平庸甚至烂片的标签,故而让不少影迷对灾难片的前景失去了信心。

今天笔者要说的这部18年前的灾难大片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片特效在当年来看绝对是顶级制作,配合剧情画面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而它的片名十分简洁却发人深省,叫做《后天》,后天,却也许并没有后天/未来。

剧情简介:

剧情讲述了一场全球性超级气候巨变后,地球将步入一万年前的冰河世纪,正当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警告白宫紧急应变的同时,它的儿子山姆(杰克·吉伦哈尔)被困纽约,此刻美国正式宣布民众大规模向南方撤离,面临曼哈顿严重水患及寒冷的低温,捷克仍决定只身北上前往纽约拯救山姆。

该片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地球气候变异,导致出现了地球第二次进入冰河纪的惨变,剧情中依次出现了毁灭性的龙卷风、海啸、地震、冰雹等灾难场景,狂轰滥炸的视觉效果很好的吸引了观众寻求刺激的眼球,片中还有一条亲情线则是讲述主角父子虽天各一方却彼此挂怀安慰,最终父亲冒着极寒和缺少食物的恶劣环境,奋不顾身前往重灾区营救被困多日的儿子的感人故事。

导演简介:

罗兰·艾默里奇(原籍德国,后改籍美国)有着“灾难片大师”之称,先后执导的《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都算得上当时的力作,却也一度和大片《蜘蛛侠》、《择日再死》、《变形金刚》系列擦肩而过,对于艾默里奇非常想拍的《变形金刚》,由于梦工厂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坐镇,他选择了和迈克尔·贝合作,只好拒绝了艾默里奇。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一共拍了五部,而且越拍越烂,说实话笔者对这种电影完全不感兴趣,当初看《变形金刚1》的时候便索然无味,电影核心缺乏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纯粹是为了满足粉丝的情怀和观众的视觉盛宴。特别巧合的是作为《变形金刚》拍摄导演的竞争者,罗兰·艾默里奇和迈克尔·贝都曾获得过美国本土的土星奖最佳导演奖,也都获得过本土的金酸莓奖最差导演奖。此时此刻该来一出唐伯虎和对穿肠的“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了。

导演元素:

而在艾默里奇的电影里有他自己的风格元素存在,当物体撞向摄影机以及大怪兽哥斯拉临死时的眼部特写,镜头常常是一边拉近,观众一边看到那家伙巨大的瞳孔开始扩散掉。

还有就是几乎艾默里奇所有的作品中都会出现男女主角在发光的背景前来上一段Kiss,其他诸如对灾难题材的偏爱:《独立日》、《后天》、《哥斯拉》以及《史前一万年》,对数字“44”的敏感(自从1990年拍的《霹雳雄鹰》Moom44后就常常在以后的作品中时不时闪出一下数字44)。

对于这种细节化的特写,若不是资深影迷或本身就对身边事物极其敏感的人是很难注意到这些的。

后天制作:

对于影片《后天》制作的由来,据导演所说,他以前读过一本书叫《即将来临的全球超级风暴》 ,是根据惠特利·斯特里伯和亚特·贝尔写的,而《后天》正是建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书中有一个理论,说未来会出现一次巨大的风暴,虽然对气候变化如何到来的形容有点不是非常现实,但在导演眼中成为了一种非常棒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灾难的形成和后果深追究会发现有些过于夸大,但是由于导演的表达方式和切入视角乐于被人们看到和接受,这也就无形中弱化了不甚合理的设定,还有就是过于生活化的艺术则远离了灾难大片的制作初衷,注意这个“大”字,如果是那种以情动人讲述人性弱点的灾难电影,则会在社会上层底层之间多下功夫,但灾难片嘛这个类型字眼本身就是带有噱头性的,更加侧重大明星和电影技术上面的支撑,这也是商业大片的运营模式。

为了拍摄出严寒冰封的真实效果,摄制组选择在加拿大的冬季拍摄,有一场拍摄洪水肆虐纽约淹没自由女神像那段情节,为了呈现出逼真震撼的水灾情景,录影厂特别设有一个大型的水箱,将纽约市街头以及曼克顿公共图书馆“搬入”水箱内,再注入25加仑的水,把纽约市被四尺深的水重重围困着。正是这种对特效方面精益求精的态度,观众才能至今被影片那种视觉冲击所震撼到难以忘怀。

结尾:

以影片的制作水准来看,美国本土方面各大媒体报刊对该片所做出的评价有正面也有负面,且简洁直白有力的直言不讳(不像国内一些媒体/影评人模棱两可的叙述)。但是无论如何,该片对环境问题的刻不容缓,都敲响了人类一个警钟,通过电影作为媒介,创作人即使有商业性目的,却也不能否认他的另一份用心,即呼吁大家重视环境和保护环境所起到的赤子之心。

别人不得而知,但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却该值得肯定。在生活中,罗兰·艾默里奇是一位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女权运动而积极筹款的公益家,而自从导演了《后天》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唤起公众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关注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