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蝙蝠侠》在中国内地上映已经是第四天了。

在疫情笼罩下,本被寄予“救市”厚望的《新蝙蝠侠》,表现渐渐疲软,目前票房仅有8千多万,猫眼专业版等行业平台预测票房落点可能会在1.54亿左右,这不仅谈不上“救市”,离一部标准的超级英雄电影应该有的成绩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在海外,《新蝙蝠侠》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影片在北美自3月4日上映,已经进入到第三周。在放映影院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票房环比下跌44.7%,但仍以约3680万美元进账轻松赢得周末票房三连冠。目前该片北美累计票房已突破3亿美元,全球票房接近6亿美元。

《新蝙蝠侠》在豆瓣目前分数为7.7分,这个成绩当然及不上诺兰拍摄的三部曲,但是比早年蒂姆·波顿的《蝙蝠侠》系列要好上一些,这也大概展现出了这一版《蝙蝠侠》在中国观众心中的位置,整体还是处于中游状态。

有不少影迷还是蛮支持导演马特·里夫斯在风格上的创新,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蝙蝠侠也基本为大众所接受,可以说对于一个一拍再拍的IP来说,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观众反馈,已经很难得。

但在看完影片后,我们还是想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部“夹生”的黑色电影

这一版《新蝙蝠侠》长达175分钟,这样的时长来到院线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并不算友好。

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能让观众愿意在影院内安心坐3个小时,而且能保证离场感好,确实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当然如果是像《复仇者联盟4》那样,因为内容庞杂而来到3个小时尚可理解,但如果是刻意地放慢节奏,那确实就是对观众的耐心发起挑战。

那么《新蝙蝠侠》属于哪种呢?整部影片看下来,很明显地属于后者,人物背景、故事主线、涉及到的世界观与架构其实都不复杂,但无论是故事的进展还是主角的成长,甚至是演员们说台词的速度都比较慢。

会有人想到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银翼杀手2049》与《沙丘》,都是大IP的续作或开端,节奏也是散文式的,这已经成为了维伦纽瓦鲜明的个人风格。DC的超级英雄电影虽然一直以来不像漫威作品那样爆米花质感浓厚,但观众走进影院来看超英大片,肯定还是希望能具备心理爽点,而《新蝙蝠侠》现在的呈现,难免会令有这种期待的观众失望。

《新蝙蝠侠》讲述了布鲁斯·韦恩(罗伯特·帕丁森饰)化身蝙蝠侠于哥谭市行侠仗义两年后,罪犯皆闻风丧胆,他也因此深入接触到哥谭市的阴暗面。他潜行于哥谭市腐败的政要名流关系网中,身边仅有的几个值得信赖的盟友——管家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安迪·瑟金斯饰)与詹姆斯·戈登警长(杰弗里·怀特饰)。这位独行的“义警侠探”在哥谭市民心中已成为“复仇”二字最当仁不让的代名词。

这一版《新蝙蝠侠》并没有像许多重启故事那样,选择从主人公的身世开始讲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布鲁斯父母被杀、布鲁斯如何从富二代变成蝙蝠侠等桥段都被省略,从电影一开始,布鲁斯·韦恩就已经成为了蝙蝠侠,并和戈登等人共同惩恶扬善。

最为影迷们称道的一点是,这一次蝙蝠侠终于回归到了《蝙蝠侠》原漫画的模式,开始认真地讲起一个推理探案故事。蝙蝠侠这个人物诞生之初,就是以一个“暗黑侦探”的身份出现的,《新蝙蝠侠》用谜语人的谜题制造悬念,一环扣一环地让蝙蝠侠进行推理解谜,有一种智力闯关的感觉。

可惜谜语人设计的这些谜题,互动性和趣味性都不强,基本上都还没给到观众思索的时间,蝙蝠侠就直接说出了答案。观众们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蝙蝠侠的思绪走,仿佛在玩一个体验感并不良好的“大型剧本杀”。

从创作层面来说,马特·里夫斯这次的选择很冒险,他选择回归黑色电影的类型,但是否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黑色电影,还是有着比较大的争议。

而且在影片的中后段,谜语人的身份早早就被揭开,故事转而进入到了蝙蝠侠如何拯救哥谭市,并没有将谜题与悬念贯彻到底,未免有点泄气。既然选择了讲悬疑故事,理想状态是将谜底留待最后揭晓,现在呈现出的效果,确实有点“夹生”。

“太接地气”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那么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影片是否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呢?

答案是并没有,包括猫女、警长、企鹅人、谜语人在内的许多人物都是功能性的,包括主角蝙蝠侠本身,人物的成长弧光也不明显。

作为大BOSS的谜语人,他的计划与行为逻辑完全没有什么章法可言,尤其是他与蝙蝠侠之间的关系,从偶像到敌人,中间的转变十分突兀,甚至会令一些没跟上故事的观众摸不着头脑。

现在来看,谜语人更像是为了引出下一部的大BOSS(他的狱友是小丑还是双面人,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在电影外有主创确认此人是小丑)。

最令人失望的可能是电影中对于管家阿尔弗雷德的展现,之前诺兰版迈克尔·凯恩饰演的管家是非常经典的银幕角色,这一版的安迪·瑟金斯也是著名老戏骨,但故事能给他发挥的空间很小,几乎只有被炸伤后病床上的一段戏,浪费了一个好演员的表演。

编剧还试图在影片中加入一条爱情线,但蝙蝠侠与猫女之间在影片中各有自己的抱负与目的,他们思想上的交汇并没有细致的呈现,所以当他们暧昧起来,甚至亲吻起来时,很难不令人黑人问号脸。这完全是为了有吻戏而有吻戏啊!

如果说上面这些都是旁枝末节,那这一部《新蝙蝠侠》最重要的一个主题——蝙蝠侠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困惑,还是应该让观众有一定深刻的体会。但除了能感受到帕丁森版的蝙蝠侠比较深沉、爱写日记、时而眼含痛苦之外,其他时刻,完全感受不到他活在怎样的阴影之中。

这让蝙蝠侠空显得具有文艺气质,但对于心理层面的挖掘并不深入。

诺兰版的《蝙蝠侠》系列之所以成功,除了克里斯蒂安·贝尔精湛的表演之外,还在于他遇到的对手往往会使他陷入到两难的抉择与道德困境中,比如《黑暗骑士》中两艘船上乘客的选择,蝙蝠侠的人物形象也就在这一次次的困境里立住了。

反观《新蝙蝠侠》,导演意图打造一个最接近普通人的蝙蝠侠形象,所以给他设计的困难相较诺兰版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到了影片最后,谜语人计划成功水淹哥谭,蝙蝠侠想的还是如何“救人”,而并非如何阻止阴谋本身。

这样的蝙蝠侠确实接地气,但某些时刻更像是一个穿着蝙蝠侠衣服救人的警察,失去了几分英雄气质。

当然这样的想法只是我们的见解,把超级英雄“凡人化”也是当下许多创作者的主流思潮,尤其是在全世界被疫情笼罩的时刻,与其期盼着天降英雄,不如默默祈祷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蝙蝠侠》还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映射思考。

不过作为一部被接二连三翻拍的经典IP,我们希望每次看到新版本的时候,都能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意,而不是大同小异原地踏步,尤其有诺兰版珠玉在前,每一次翻拍都应该慎之又慎。

如果对这部电影抱有好奇的观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很推荐走进影院观看。尤其影片有着大量的夜戏,可能来到大银幕上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小荧幕看视觉效果上会大打折扣。

如果《新蝙蝠侠》还有续集,希望可以吸取一下第一部当中被诟病的弱点,把人物和故事做得更加扎实,不要辜负所有人的期待。毕竟在很多影迷的心中,蝙蝠侠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漫画角色或银幕形象而已。

出演蝙蝠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全世界第一次得知罗伯特·帕丁森将会参演《蝙蝠侠》成为头条新闻的时候,是在2019年5月,但当时帕丁森甚至还没有参加试镜。

帕丁森在2019年9月为宣传电影《灯塔》接受《Variety》杂志封面故事采访的时候说道:“当这消息泄露出去时,我真的气坏了。每个人都很沮丧。我团队的每个人都吓坏了。我有点觉得这件事把一切都搞砸了。”

对帕丁森来说幸运的是,电影导演马特·里夫斯没有被仓促报道的媒体吓倒,并选择现年35岁的帕丁森成为新版披风战士。但打击依旧接踵而至:在电影拍摄全过程中约四分之一的时间,病毒都在肆虐,拍摄过程因此暂停了六个月。当剧组在2020年9月回归继续拍摄的时候,帕丁森又在拍摄的某一天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

导演马特·里夫斯

幸运的是,罗伯特很快就康复了,且(经历这些坎坷后)他发现自己与导演同时投身于这个电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超级英雄之一,有了令人兴奋的联系(和感同身受)。今年2月,帕丁森向《Variety》解释了为什么他对与里夫斯的合作感兴趣,以及习惯里夫斯不同寻常的电影制作风格是什么感觉。

以下为《Variety》对话罗伯特·帕丁森:

Q:在你参与《新蝙蝠侠》之前,你觉得马特·里夫斯是一名什么样的电影制作人?是什么让你决定要和他一起工作?

A:我非常喜欢《猩球崛起》系列电影,我在电影院里看了他执导的两部《猩球崛起》,觉得他能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这么多场景很不可思议。如果他想用猴子的脸做些动作,那么他也能从我身上得到这种表演。

Q:他有没有谈论过这部电影以外关于角色更多的可能性?

A:没有。他花了五年时间从构思到完成这项工作,非常一心一意,我想他还没有考虑后面的计划,也许他有,但现在没告诉我。

Q:他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导演风格有什么变化吗?

A:没有什么变化,他做事很有条理,一个镜头会拍很多遍,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创作基调。在电影开拍前,我就已经在脑海中看过无数遍这部电影了。在现场我会经常戴着一个耳机,用它在拍摄间隙与导演交流,麦克风开着,我可以感受到导演一些细微的反应。遇到紧张的场景,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呼吸加速,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很奇怪的“亲密”体验。

文|十三郎

幕后内容原标题:‘The Batman’ Star Robert Pattinson on Working With Matt Reeves and Testing Positive for COVID-19: ‘It Was Lucky’(作者:Adam B.V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