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惊梦/文

音乐短视频火热相比,现在音乐综艺可算得上是越来越难做。尤其以《歌手》宣告停播,《中国好声音》声量渐弱之后,不仅能够称之为“现象级”的节目罕见,就连能出圈的新歌也是屈指可数。周深和GAI在《天赐的声音》里感慨音综难做,倒不是矫情,而确实是大实话。

由于选手资源消耗、原创动力缺失等等原因,音综早已经不再是香饽饽。环顾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最舍得砸钱的大概也就是蓝台了。从数量上来说,最近一年起码得有《中国好声音》、《为歌而赞》、《闪光的乐队》和《天赐的声音》四档这不,前面《闪光的乐队》刚结束,后面新一季的《天赐的声音》就无缝衔接上了,按照这个频次,基本也就是每季一档的节奏。

从投入上来说,蓝台也真的是花了大钱砸艺人,《闪光的乐队》共计邀请了27名歌手,不少许多乐坛前辈和中生力量。《天赐的声音》光前两期也有14名歌手登场,虽然吉克隽逸、信、梁龙、金润吉都是刚参加完前面《闪光的乐队》,转来转去都是熟脸,毕竟能符合条件又有一定知名度,又要有新鲜感的歌手也是数量有限。

但蓝台做音综始终存在的问题便是,钱是真没少在艺人身上砸,经常是一档节目能够汇集够做好几档音综的资源,但在节目模式创意始终欠奉。

像《天赐的声音》的模式是由音乐合伙人寻找音乐中的搭档,飞行音乐合伙人两两组队演唱,常驻音乐合伙人从每组中选择一人合作,进行“推荐金曲争夺战”。但飞行音乐合伙人以何逻辑组队,选曲以何标准诞生,“推荐金曲”的意义所在,都是比较模糊的。

包括节目 “给音乐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成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连接”的口径也比较缺乏说服力,事实上观众在《天赐的声音》里属于比较弱势,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相反,是常驻音乐合伙人和鉴音团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包括“致力于对音乐创作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挖掘”的节目定位,具象到节目里的体现,常常便是后期魔剪后所谓鉴音团的“火药味”。包括第一期节目里信和流水纪所谓的“冲突”,还被掐头去尾单独剪成了短视频放进了官方短视频账号,引流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从个人的观感来看,至少信在第一首歌时的状态非常奇怪,甚至可以说有些心不在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所谓“不知道这样节目有何意义”的心态使然,让他最终在舞台表现上有失水准。

包括信抛出“所有的电视台都在搞翻唱,你要叫我们怎么进步”的论调,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电视台从来就没有一定要做原创甚至是推动乐坛向前发展的义务,作为营利机构,做节目的逻辑就是通过创新的节目形态以及大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唤起同鸣、拉动收视、卖出广告。这也就是为何在更古早的时期,歌手上电视节目打自己的新歌都是要花钱买时段的,即便是天王巨星也只领极少的通告费,因为电视台的时间都是用来产生效益的。

就像歌手不可能去抱怨商演活动为何总是唱那几首热门,为何甲方不给自己唱原创一样,因为他知道甲方需要这些热门歌手来聚拢人气。同样的道理放到了电视台,咋就突然让人想不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