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当经典的旋律响起,你是否回到了记忆中的七八十年代,《桥》这部电影,几乎是大家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曾经)最初的印象启蒙(还有一部《瓦尔特萨拉热窝保卫战》,1972)。

剧情梗概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已走到了战争失败的边缘,但纳粹党卫军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途经南斯拉夫撤退回国,为了能顺利撤退,德军要竭力保住撤退必经之路——塔拉河峡谷大桥

大桥原由德军第二三八山地团团长马克·冯·菲尔森守卫,由于战略意义重大,德军又派来经验丰富的霍夫曼博士坐镇,他一来就检查了各项设施,士兵的头盔、桥下的地雷、铁丝网的警报等,大桥周围可谓戒备森严,炸桥基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不让德军通过大桥扭转战局,南斯拉夫部队计划于7天后的早晨8点发动进攻,并安排一小队游击队员当天8点准时炸桥截断德军退路。如果不能按时完成炸桥任务,五千名士兵将命丧德军枪口。

游击队队长“老虎”(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饰)临危受命,马上凑齐了“拆桥办”7人小团体:

人狠话不多的狄希(Boro Begovic Boro Begovic 饰),上来就缴了上司的枪,还三下五除二放倒两人。

爆破工程师:朱塞佩·扎瓦多尼(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饰),意大利人,和“老虎”是老战友。而他出场时唱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就是意大利民歌(原曲中的“Bella ”是姑娘的意思,而汉语却翻译成了朋友,成为经典)。

爆破助手班兵诺(Igor Galo Igor Galo 饰),一个17岁的少年游击队员,跟着扎瓦多尼学爆破手艺,希望有一天可以去佛罗伦萨找姑娘。

曾参与过修建大桥的曼勒(伊万·严尼奇耶维奇 饰),一个兵油子,和“老虎”认识,也和狄希曾是战友但有矛盾误会。

设计并修建这座大桥的工程师(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饰),一个固执自负的人,开始压根拒绝炸桥,但最后却是他亲手把桥和自己一起炸掉。

河边磨坊遇到的沼泽导航员叶琳娜(西·米亚托维奇 饰),角色主要是工具人,剧情影响不大。

他们在赶往大桥、穿越沼泽的路上,因工程师偷偷逃跑,导致班兵诺断后时负伤。他年少逞强,用一挺德制MP40,放倒数名德国兵。

在被德军围困住,为了避免班兵诺成为俘虏暴露这次行动,扎瓦多尼忍痛亲手用炸药终结了小伙子的生命,而他死前还一直在水中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口中呼喊着战友的名字(泪目),壮烈牺牲。

工程师也在这件事中深受震撼,认识到炸桥的重要性。

“老虎”率领剩余几人被德军埋伏抓获,外号“猫头鹰”的党卫军军官科斯对他们进行审讯,在任务即将失败、游击队员被枪决前,发生了一次反转。科斯军官一梭子弹把德军士兵团灭(就是这么开挂),原来“猫头鹰”是我方潜伏在德军中的情报员。

然后科斯带着游击队员们乔装成德军士兵,很顺利的混进德军队伍。在即将进行炸桥行动前,“老虎”等人发现小队中有叛徒,而这个叛徒正是“猫头鹰”科斯。

原来德军早就策反了科斯,故意让这队身负“炸桥”重任的游击队员按计划执行,这样可以诱敌深入,最后瓦解南军的进攻,第二次反转。

但“老虎”等人也早已识破了科斯是叛徒的事实,最后控制德军的指挥部,在布置炸药时扎瓦多尼中枪坠落,最后炸桥的控制装置落在工程师手中。

工程师拉着引线撤退,但引线卡住了无法再移动半步,德军一步步逼近,千钧一发之际,工程师毅然决然地按下了爆炸键,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自己也在大桥的爆炸中壮烈牺牲。炸桥任务最终成功。

幕后

《桥 》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1969年出品。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1977年出品了译制片《桥》。

《桥》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它是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后引进中国的,这两部影片均受到中国观众的极大欢迎。这部电影对于七十年代的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并高唱主题曲《啊!朋友!再见》。

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哈·克尔瓦瓦茨,当时在国内引起热潮,大家对南斯拉夫这个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充满了敬佩和向往。可惜命运无常,1991年,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1992年7月11日波黑战争期间,导演克尔瓦瓦茨不幸饿死在萨拉热窝,享年66岁。

电影《桥》中的大桥是真实存在的——塔拉河峡谷大桥,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这部影片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

南斯拉夫解体后,大体根据不同民族,分成了数个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的南斯拉夫已经消失,这些昔日在一起合作的伙伴已经成为不同主权国家的公民,影片中的“战友”们,也再未谋面。

2005年,作为“铁杆”影迷的主持人崔永元,借《电影传奇》节目与“瓦尔特”等前南老影人交流,他们也得以见面。

作为一代人珍贵回忆的电影《桥》,如今看来或许粗糙,但在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一样,令无数人为之叹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最珍贵的精神食粮。虽然现在我们也能砸钱拍出类似《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的特效战争大片,票房也屡创新高,但似乎少了那么一份真诚和初心,我们也只能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回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