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催生了一部电影,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帕米尔高原

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改编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述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在帕米尔高原戍边的故事。在黑暗中看完影片,让人不由得想起影史经典上那首脍炙人口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花儿为什么这样鲜?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强烈地感受到那首经久不衰的老歌与这部新电影在主题上的高度契合,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为今天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准备的,它歌唱的不仅是爱情,而且是生命,是英雄。

小投资、中制作、大主题。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21年当年策划、当年完成,反映了新时代电影工业的速度,是新疆效率,是天山电影厂创作团队对这部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的思考和担当。主创人员带着对拉齐尼·巴依卡的崇敬之情,捧着一颗真心去完成创作。剧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严寒和前所未见的困难,以严肃敬业的创作态度圆满完成拍摄工作。这些从电影的制作历程和影片中间都能浓浓地感受到。天山电影制片厂在本片拍摄中对电影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力求实现主旋律影片的多元化价值。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主题凸显“英雄性审美”

影片没有展现纯洁的爱情,没有揭示血与火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反派,而是集中表现“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这一颗盛开在高原的生命之花、友谊之花,她依然是用青春的血液来浇灌,比塔吉克民族崇尚的红色更加鲜红。全片没有一个描写雪山红花的特写镜头,却用拉齐尼·巴依卡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和家族三代为祖国护边巡防的忠诚,让观众看到了帕米尔高原上盛开着的无数朵鲜艳的红花,雄鹰在红花丛上盘旋,守护着安葬在此的英魂,守护着祖国的大地,守护着每一个你我。

电影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它是一个写牺牲、写男子汉的故事,整体风格硬朗,不拖泥带水,充满阳刚之气,是雄性意识很强的好电影。这种雄性意识表现在影片的主人公和整个主题都极具担当感和英雄主义色彩,这些元素很受观众欢迎,把护边军民之间、男性之间关于友情、关于生命的情感凸显了出来,对西部中国的雄性之美作了透彻的诠释。除了主基调的雄性之美,影片那心系祖国的辽阔广大的情怀、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和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也是当下一些娘炮电影无法企及的。

一个英雄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在以拉齐尼·巴依卡为代表的边疆军民身上,除了平凡朴实的人性之美这些全人类共通的普世情感,还有勇敢、刚毅这些充满雄性魅力的人格,穿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总是他们这样的人,冲在最前面。在拉齐尼·巴依卡身上所体现出的大爱情怀和力量,绽放着璀璨的生命之花,彰显了烈士的雄浑之美,感动了中国,征服了观众。

二、叙事结构不落俗套

影视艺术的实质是通过各种影像来阐述不同的故事。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要讲一个故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在讲述故事?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是展开一个故事最基本的前提。”视角是由创作者提供给读者的。在文本构建过程中,叙事视角的差异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采用了经典线性叙事模式与时空闪回的叙事并行的双线结构。人物传记片难拍,需要高超的编导水平。该片遵循人物传记片创作规律,虚构了全国人民敬仰和熟知的喀喇昆仑精神的代表--刘红军父子的形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即拉齐尼一家三代为国守边的故事;同时有一条叙事副线,就是讲述以刘红军为代表的几代边防军人和刘红军儿子为代表的新一代边疆建设者的故事。作品在叙事过程中穿插着闪回,变换着几十年的时空,情节的变化符合常规的时空逻辑,没有突变的悬念,形成了历史的真实再现和情感抒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叙事风格。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拉齐尼·巴依卡人物经历既真实还原、又艺术化再创作的提炼处理。主人公一家三代和边防军人团结一心、为国戍边的英雄事迹如潺潺涓水一般温润观众的内心,哺育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娓娓道来的故事内容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承担起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三、表达情感真挚纯朴

电影故事的叙述方式,无论是虚构还是纪实,情节都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愉悦身心的美感。写英雄人物的电影,既要主旋律,又要丰满的个性。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上进行了成功把握,摄影在镜头、画面上的细腻处理,尽最大可能地摒弃了上菜式宣教的强硬姿态,赋予了影片真实情感的魅力。影片中间一些细节描写,有血有肉、接地气,让观众看到英雄身上真实的人情味。

家国情、民族情、兄弟情、战友情。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初心是弘扬主人公对祖国的忠诚、善良勇敢和人间大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情感归宿。帕米尔高原是真正的“世界屋脊”,居住着“离太阳最近的人”——塔吉克等各族人民和边防军人、西部开发建设者。影片展示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70多年的历史变迁,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新疆各民族的淳朴感情交融,使得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雄浑壮观、可歌可泣的独特风格。影片靠细腻的细节支撑出拉齐尼·巴依卡丰富的心灵、情感体验,是一部真善美的讴歌,并不显得教化生硬。一幅幅动人画面,使电影散发出原始的人性之美和艺术张力。

帕米尔再高,高不过雄鹰的翅膀。影片结束了,群山低吟。带给观众的是对拉齐尼·巴依卡这个屹立在雪山之巅的祖国之子、人民之子的惋惜和敬意。

四、营造唯美视听效果。影片的雄性本色,还体现在没有过多使用轨道、摇臂追求视觉上的绚丽,而是利用航拍、电脑合成等技术手段,用雄鹰的视角,简洁、有力的画面,展现喀喇昆仑山脉独特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唯美而壮观的动人情致,让帕米尔高原继红色经典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之后,再次震撼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价值。

环境的烘托表现出主人公带路巡边的恶劣条件,引领观众在影院进入冒险空间的不适状态,有利于塑造拉齐尼·巴依卡饱满的人物形象,也有助于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泪别濒死的牦牛、求学路上遇险、勇闯吾甫浪沟等细节的刻画,推动整部影片角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升影片营造的视觉效果。

画面如此,影片的音乐也很动人,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地域风格的把控上,着力营造出多民族文化融汇的气息。影片中几处塔吉克族民间音乐、民歌的运用,在渲染环境、气氛中触动人的灵魂,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小女孩坠落深谷,响起震撼人心的塔吉克民歌,经过精心处理的音乐艺术,直逼人心的感性力量在此刻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艺术美感。影片把塔吉克族一些独特的民俗如“鹰笛”、“鹰舞”、“吻手礼”等,有机地穿插在故事发展进程中,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与民族、地域的生活氛围,体现了塔吉克族人民视友谊为生命的高贵品质。

作者:方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