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请多指教》是一部好剧吗?

这部剧故事一般,演技凑合,情节老套,台词像背课文,评分肯定不会太高,似乎也与“好”字不沾边。

那么我们就该以此为理由认为,如果有人喜欢看《余生,请多指教》就是一种丢人的行为吗?

普通人看剧的诉求是什么?

求个乐子、图个安逸、磕个CP,用来打发消遣。

尤其是那些不用动脑的剧正中这些人的下怀,可以一边看剧,一边玩手机,两不耽误。

余生请多指教》的故事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顾魏(肖战饰演)是一名外科医生,林之校(杨紫饰演)是一名即将大四毕业的学生,前者曾因医疗事故留下了心理阴影,后者对未来一片迷茫。

两个受过伤的人因为一次意外偶然相遇,之后经历了误解、讨厌、和解、喜欢,顾魏克服心理障碍,林之校拥有美好前程,一起携手同行。

《余生请多指教》的故事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框架,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只不过中间会穿插一些巧合相遇,矛盾冲突,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部分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不会理会该剧的逻辑是否合理,剧情是否通顺,只要甜度超标,可以无顾虑地嗑糖就可。

最好还是大团圆结局,这样就有了追下去的动力,毕竟生活那么苦,看部电视剧能够带来甜,何乐而不为,即使这个糖的质量不怎么高。

像肖战、杨紫主演的《余生请多指教》,本质上是消遣品,并没有什么艺术创新。

或是对国产剧的改革不会有多少推进作用,只是一时的流行,当下有热度,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有些人觉得剧中的某个点,某位演员,某句台词戳中了自己,这就是部好剧。

有些人觉得看完剧后,自己得到了放松,打发了时间,愉悦了心情,这就是部好剧。

有些人觉得顾魏和林之校每天发糖,反差形象很有趣,林之校的呐喊与家庭关系叫人感同身受,这就是部好剧。

也许这部剧的评分并不高,也可能恶评如潮,但在这些人的认知里,这就是好剧。

因为他们看剧的诉求不同,只要这部剧达到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令人满意的,无关乎其他,只看重某一点。

但是能以此来谴责这些人坐井观天,把差当成好,让质量一般的国产剧拥有高收视吗?答案是不能。

中国的观众群体太庞大了,水平参差不齐很正常。

不该刻意分出个三六九等,我喜欢王家卫,你喜欢王晶,求同存异。

一个作品出来后,总会有一部分人视若神明,也一定会有一部人弃如敝履,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没有一个完美的作品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我的团长我的团》毫无疑问是部好剧,但也有人不喜欢,因为这部剧看起来太累了。

《团长》中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告诉观众,全凭观众自己去思考。

如当观众认为抗日报国是对的时,孟烦了说,你不能把我们当劈柴烧;当观众觉得好好享受生活是对的时,龙文章说,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到底对错有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团长》没有在剧中做过回答。

只是借小书虫之口说:“我已经在半国土上活了十二年了。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我们曾经那么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

禅达人,没有桥也修了和顺镇,我们祖先没有榜样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却要读书才知道。不是从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的,这就是问题,有问题怎么办,要改。”

可是要怎么改,《团长》也不太清楚。

所以这一切的答案都留给了观众,让观众领悟反思,所以看《团长》很难获得爽感,反而是心神的疲劳。

欣赏水平高的那部分人可以看懂小书虫口中的问题和要怎么改,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阐述《余生请多指教》有多不好。

可是便能因为自己水平高就去贬低那些喜欢《余生请多指教》的那部分人吗?当然不可以。

《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到了鹅城之后,想要为这里带来公平。

但是鹅城的百姓受黄老爷的压迫太久了,只敢谁赢帮谁,不敢主动站队。

张麻子并没有因此谴责他们,因为他知道骂人只能换来一时的发泄,却不能根治所有问题,所以他选择的是引导。

先让鹅城百姓看到自己的压迫,再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最后当着他们的面除掉黄老爷的替身。

此时黄老爷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鹅城百姓的脑子里,他们已经认为黄老爷倒了,青天来了,都勇敢地冲进碉堡,分黄老爷的钱。

于看剧而言也一样。

那群水平高的人应该做张麻子,不该做师爷装糊涂,和稀泥,也不该当黄老爷,只知道压迫。

慢慢引导才会让另一群欣赏水平不那么高的观众学会怎么去分析一部剧究竟好不好,为什么好与不好。

这样才能积少成多,汇流成河,逐渐地使良币驱逐劣币,影视圈回归到正常模样,观众趋向于大同。

不能像冯小刚那样,一上来怪观众垃圾,而是要像黑泽明曾说的那样做。

“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