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视频平台上看了《左耳》这部电影,据说上映的时候反响不错,演员的颜值也都在线,并且还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和新导演。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拥有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的青春疼痛的故事。

这个海报真的很青春。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里杨洋真的很耀眼,像极了我们记忆中那个坐在教室的阳光男孩,会运动,成绩好,长得也好,他的堕落让我心疼。而陈都灵饰演的李珥也代表了那些在青春期敏感,谨慎,普通的女孩,对待每种感情都认真。但是这部电影所描述的青春太灰暗,太极端,更像是一种为艺术而生的青春,而不是人间烟火中的青春。

我们知道电影始于生活,也会高于生活,但是活脱脱地脱离生活,着实让人难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种青春的疼痛文学,把青春和堕胎,金钱,三角恋搅合在一起。我记得我大学期间读过一本《粉红四年》的书,据说当时很火爆,描写了大学四年,四个不同的女孩子的人生。曾经我们挤破脑袋,吊灯熬夜,被数理化气得蒙头大哭,就是为了过上自己心中向往的大学生活,在这本书里被披露得非常不堪。看完后,我觉得很难受,这种难受不是对作品中人物感同身受,而是这样晦涩的文字和青春挂钩让我很不舒服。我们承认小说里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有,但是毕竟是少数,如果说这类文学和电影被标榜代表了我们的青春,对不起,我不能苟同。

青春是枯燥的,因为大部分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考不完的试卷,没完没了的排名,还有一个处处盯着你的班主任。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女儿中考结束后,母亲收拾她的书桌,发现女儿把写完了墨水的笔都留着,总共有上百只,做的习题,卷子摞起来比女儿的身高还要高出一个头,母亲瞬间落泪了,觉得孩子这几年真的太苦了。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三年又三年的青春。

还记得初三,高三那成堆的参考书吗?都要把我们的脑袋淹没了,有的人躲在书下面午睡,看小说

青春也有只属于她的心动。这种心动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单纯的,就像《最好的我们》里面耿耿和余淮,《你好,旧时光》里的林杨和余周周,他们是互相喜欢,但是这种喜欢会成为一种动力,一种让彼此都会更好的和谐关系,无论将来的发展如何,这段感情的目的是良性的。我们不应该对这样的感情蓄意抹黑或者添油加醋,因为太珍贵,太敏感,需要大家都来守护和引导。

我想你的青春里应该也有一个她/他,无论将来变化如何,记忆里的他没有变过。

那个她/他不一定是最优秀,最好的,但是这种感情却给我的青春带来了不可替代的回忆

青春也是孤独的,有时候孤独得很疼。因为你觉得父母不理解你,只会给你强塞一些他们的过时理论,把他们认为好的都给你,却没有问过你要不要,整天挂嘴边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了考上大学,不停地考试,不停地排名,你压力巨大,几乎无法喘气,却无人诉说。为了排遣这种孤独,你也许会写日记,会打游戏,会对着干,这些都情有可原。希望将来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可以体会孩子的感觉,因为这种疼,我们经历过。

我想青春不应该被一种方式束缚,但是青春肯定是向阳而生的,我们希望大部分的青春都是阳光的。这才是青春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