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还剩三分之一,我却觉得有些空虚。因为影荒了,没有片片儿看了。


现在热映的电影,自己的确也挑了那么一、两部去看。说实话,一部是打着瞌睡看完的,另一部看完心里的空虚更加虚空了。唯一真的期待的速度与激情8,却因为答应了陪人看,两个人时间又老撞不到一起,到现在都没看成。


确实,如今大多数的国产电影已经烂到让人无法原谅那些花钱贡献票房的人。



以至于星爷的《大话西游》又被影院挂出来赚钱了。一下想起前两天看一哥们发朋友圈,说是趁着重映带着女票去影院又双叒叕把这部片片看了一遍。



他说这部片他看了无数遍,百看不厌。小时候看着笑,长大了看着哭。


仔细想来,就像我这位哥们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翻来覆去看从不觉得厌烦的电影。


比如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木乃伊》,觉得那特效简直太牛逼了吧,虽然现在看来这部片并没有那么高级深刻,但对儿时那颗波澜壮阔的雄心而言绝对是至宝。



到后来,年纪大了,好看的电影多了,反而找不出当年反复看《木乃伊》的热情。前两天又四刷了2012版《悲惨世界》,之所以愿意看这么多遍,主要还是这部电影的台词特别耐读,每次都能读出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小机灵和小美好。安妮海瑟薇的表演以及这部电影的摄影也都美好到了标杆水平。算起来,我单独在视频网站上看安妮海瑟薇唱I Dreamed A Dream的桥段,少说应该也有十几遍了。


说实话,我反复看的电影,多半都是用来放松的。我的同事们似乎都比我高级,他们喜欢反复看那种一般人看第一遍就有可能睡着的电影。


比如,当初那个从不穿裙子的Emma。当我问她反复看好多遍的电影时,她完全不假思索就说出一部——《怦然心动》(英文名:Flipped



里面有句话特别打动她:


“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


Emma说:“希望每个女孩都能像女主角一样,勇敢、自强、有主见、有尊严地做自己。PS.男生有时候真得挺贱的,你对他好他躲你;你不搭理他他又来找你。姑娘们,勇敢表达爱,但别太奋力追。”


又比如,喜欢抱着文艺书籍泪流满面的王昊,反复看好多遍的电影也大都自带文艺气质。比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还有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他说:“我喜欢文艺电影,因为别的电影靠讲故事,而它是靠勾情绪。故事讲100遍总会有人觉得厌烦,但不同的心情去体会不一样的情绪,你总会明白当初不太明白的道理。”


再比如,(黑人)音乐狂Sherry。她为了一段斗琴和四手连弹桥段,反复把一部电影看了无数遍。没错,就是那部《海上钢琴师》。



最打动她的是,这个钢琴师用他的一生来解释了什么叫不食人间烟火:活得太纯粹了,他一辈子里只有钢琴只有音乐。


Sherry说:“因为从小在船上煤堆里长大,看遍船上虚荣繁华,基本没有什么跟人交流的机会,但是他生气可以用钢琴弹出来,伤心可以用钢琴弹出来,爱上了一个女船客也可以弹出来。这是有怎样一颗纯洁专注的心,这才能被称为一股清流。”


我还问了你们最爱的艳光四射性冷淡。


能让艳老师反复看很多遍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看得会哭(以及地球上99%的人没有听说过)。比如这部:



艳老师说:“这是一种很抽象的感觉。每次看完都压抑到想哭,但每次的原因都不一样。”


还有一部被艳老师称为天作,法国德国合拍的片儿,叫——《地下》(英文名:Underground)。



然后我好奇了。


好奇身边在媒体圈混迹多年的朋友,自然见识了远远多于常人的美好和愚蠢。他们会对什么样的电影情有独钟?


(以后真要多采访采访他们,省的我自己打很多字)


熊小默

杂志人和专栏作者


《土拔鼠之日》(英文名:Groundhog Day),我看了起码有10遍。



照理这个剧本的最大戏法,应该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就用完了,但之后的9遍仍然有滋有味。我等着比尔穆雷念出每一句俏皮话,虽说早就烂熟于胸,可照样逗我傻开心。他在这部剧中的角色让我想到自己,甚至每一年重看的时候都有调整,那种卡在舒适区半空的状态,以及当机会眷顾便要使劲胡来的幻想,都很似曾相识。


《土拔鼠之日》可以算是一部拍给空想者的A片,它设定了一个空间,任由观众填充他们自己的雄心邪恶



李孟苏

先后任职《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主任记者

《ELLE》资深编辑主任


反复看的电影,是英国电影《相见恨晚》(英文名:Brief Encounter)。这是部老片子,1945年拍的,大卫·林恩(David Lean)的早期代表作。



热爱它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电影根据他的独幕剧Still Life改编,他也是电影编剧之一;第二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贯穿全片,运用得非常透彻,和剧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故事很简单:一对男女在火车站的小餐厅里偶遇了。女的每周有固定一天坐火车进城采购日用品,这一天候车时煤灰落进她的眼睛,一位男医生不经自我介绍就殷勤地上去帮她解决了问题。之后的情节里,他们坐在候车室的餐厅里,在时轻时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乐声中,他们一杯一杯喝着茶,爱情随之展开。


他们各自的家庭都很幸福,只是幸福得平庸。他们对自己的伴侣并没有心怀敌意,所以当爱情不断加深后,他们受到一种自己几乎无法驾驭的强烈情感的支配,更滋生出负疚的心情。终于他们决定,“只要我们克制自己,那么来日方长。”男的接受了南非一家医院的工作,离开故土;女的回到家庭,她体面却乏味的丈夫意味深长地说,你终于回来了。电影到此结束。

这部电影特别对我这种有中度精神洁癖的人的趣味。绝大多数影评和观影人喜欢谈论男女主角作为中产阶级的道德焦虑,嘲讽他们的无聊、空虚、瞻前顾后,或者批判周围人的假道学,任由男女主角在保守的环境里被束缚被压抑,然后怒其不争——你们为什么只挣扎不挣脱!


我很不解,为什么没有人看到男女主角那宝贵的美德:自制力、自控力?


这对男女是典型的英格兰人,他们信奉英格兰的一句老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享受。”责任感很重要,不仅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感。存天理灭人欲纵然不讲人性,但任由感情泛滥、不加克制就对吗?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表现在,承认人性不是黑白分明,有灰色的中间地带。这也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似乎矫枉过正,如今的现状是,灰色地带太长了吧。总说人生艰难,很多情况下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放纵自己浸泡在灰色中,不敢直面黑与白的世界造成的。


生活中总有各种游移不定,每当我搞不定想不通的时候,我就翻出这部电影看,有时或许只看20分钟,但是看到男女主人公在喝茶,听到拉赫玛尼诺夫,我就明确知道了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应该捍卫什么。


那么,该干的事情就去干,不该干的事情就不干。


黄章晋

《 大象公会》总编辑、前《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如果外星人要毁灭一个城市,我不介意他们摧毁香港,因为他们居然把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英文名:Brave Heart)翻译成《惊世未了缘》,搞得这部片子引进好些年后我才看到它。


我现在依然不喜欢看电影,只要是下载的新片播放时一定会快进,但《勇敢的心》我几乎每年都会重看。



记得前几年不那么忙的时候,威廉·华莱士第一次正面战胜英军那场戏我会反复看反复回味,那段热血沸腾的演讲不用说了,那段戏的每帧画面每个音符我似乎都记得。


中国古典英雄复仇多半是报杀父之仇,不但喜欢滥杀无辜且对强权态度暧昧,《勇敢的心》和《角斗士》报的是杀妻之仇,顺带反抗强权时非常彻底,没有比这更符合直男英雄主义审美的故事了,可惜这样的片子很少,搞得我最喜欢的演员,还是梅尔·吉布森和罗素·克劳。



殳俏

《悦食Epicure》杂志出版人、主编

纪录片《悦食中国》制片人


会反复看的电影是《芝加哥》(英文名:Chicago)。想起来有些奇怪,因为它也并不算是一部太治愈系的片子,但对我来说,就是每次看都会带来新的笑点和灵感。



第一次去纽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去百老汇看了《芝加哥》和《歌剧魅影》,而后者在我心目中,其悲怆和华丽永远属于舞台,是机关算尽的绝望爱情。


但《芝加哥》变成电影,反倒胜过舞台上的即时性感。


很多我自己脑补的画面通过电影呈现出来了,女主男主也百分之二百地符合我的想象。每一首歌词因胶片带来的珠光宝气的梦幻而更有趣嘲讽。


嗯,我爱的人背叛了我,所以我要他去死。而我并不愿意因别人的过错,终我一生在暗影中。是爱情、是现实,是玩命活下去,还要活得精彩。每看一遍《芝加哥》,都会让人绝望得更愉快一点。囚服可以是丝绒,绞刑架可以是戏法台,而破洞倒不一定意味着贫穷,这就是人生停不下来的乐趣吧。



所以,你有反复看很多遍都不会厌倦的电影吗?

留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