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八六版《西游记》(1982-1988年由央视拍摄,1986年首播,也称八二版或央视版)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但较少为人所知的是,当年之所以会拍摄这部经典电视剧,重要原因之一,是受了日本版《西游记》的刺激。

《西游记》成书后不久便传入日本。大约在1830年代,《西游记》已有了较为完整的日文译本。从194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了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电影;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电视剧;改编自《西游记》或从中取材重新演绎的漫画与动画也很多。这其中,1978年由日本电视台(NTV)拍摄的26集电视剧《西游记》,创下了当时日本电视剧收视率的新高,平均达到了19.5%,最高收视率为27.4%。

该剧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点,剧中启用了女演员夏目雅子来饰演唐僧。其次,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将《西游记》原著中的许多情节进行了日本化处理,与日本的社会现实结合到了一起,连沙僧的形象也改成了日本人极为熟悉的妖怪河童。再者,该剧在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拍摄技术相当高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该剧还打出了“首次在中国内地取景”的卖点——当时中日关系已经正常化,剧组确实来华拍摄了部分剧情。

夏目雅子饰演的女版唐僧

夏目雅子版《西游记》在日本大获成功后不久,由中央广播事业局以外汇购得版权,引入了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仅播出了3集,央视便收到数百封观众来信,抗议该剧“糟蹋了我们的名著”。六小龄童后来回忆说:

“当时有这么一件事,央视在放日本人拍的《西游记》,剧情跟现在拍的这些有点接近,把唐僧变成女的,在取经途中和孙悟空谈起了恋爱。并且这位女唐僧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女演员夏目雅子扮演的,当时很多中国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剧情,其实别说那个年代,估计现在也有很多成年人都接受不了。当时大家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所以这部《西游记》在播出三集后就停播了。”

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也看过夏目雅子版的《西游记》。他后来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支持拍摄《西游记》,除了喜欢原著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曾看了两集日本人拍摄的《西游记》,怪里怪气,穿着超短裙,太离谱了,面目全非”,所以想要拍摄一部忠实于原著的《西游记》电视剧。

夏目雅子版《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形象

除了受夏目雅子版《西游记》的刺激,央视版《西游记》的拍摄还有一重时代背景,那就是日本电视剧带来的冲击。如与夏目雅子版《西游记》大略同期引入的日剧《姿三四郎》,在中国掀起了收视狂潮。媒体报道称,每逢该剧播出,人们便全都急急赶回家中收看,大街上空无一人。有中央领导自简报上获知此事后深有感触,遂批示说:

“虽然只是一种现象,但现象后面存在的文化饥渴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有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为什么不能拍?”

类似的批示还有很多。

如1982年4月,在一次有关军事文学创作的会议上,有领导发言称:“我们的英雄人物比姿三四郎这样的多得多,高大很多……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自己的比《姿三四郎》更好的电视系列片……人民要求诸葛亮、孙悟空这样的人物……生活中并不存在孙悟空,但是人民还是需要创造出《西游记》中的这个形象”。

再如1983年4月的广播电视会议上,也有领导发言称:“文艺界有位同志提了个意见,希望对中国国宝性的人物和大著作,不要搞得太轻率。搞得太轻率,会损害我们这些国宝的形象和名誉。日本人拍我们的《西游记》,我看了一集……但是他们那个《西游记》,和原作相距太远了。我们拍《西游记》,就要拍好。”

夏目雅子版《西游记》海报

双重刺激下,中央电视台接下了拍摄《西游记》的重任。据导演杨洁回忆,副台长洪民生当时找到一直在做戏曲导演的她,直接问道:“杨洁,要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杨回答:“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洪当即决定:“好!局党委决定,由杨洁来拍《西游记》!”杨还说,自己在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时,也看了夏目雅子版的《西游记》。她的感受是:

“他们的特技使我惊奇,但内容实在不堪!太离谱、太荒唐!”

因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一次就批给《西游记》剧组经费300万元,同时专门从美国订购了一台ADO特效设备”,央视版《西游记》启动后,从筛选演员到实地拍摄,一度非常顺利。从1982年-1985年,杨洁一共只拍了15集《西游记》。1986年春节,央视一次性集中播完了前11集。这是该剧第一次连续播出,也是“八六版《西游记》”这一称呼的由来。

相比日本拍摄的夏目雅子版《西游记》,央视八六版《西游记》确实要更尊重原著——前者是借壳的讽刺剧,后者是要将名著搬上荧幕,初衷的不同本就决定了与原著的偏离程度会有明显差异。但是,也不能说八六版《西游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与内容主旨上便完全等同于原著。

情节方面,较为典型的一处改动是:电视剧更改了取经四人组的分工,原著里本是猪八戒挑担、沙僧牵马,故而取经完毕时如来加封猪八戒时,说的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电视剧或许为了追求戏剧效果,为了让猪八戒可以更好地于孙悟空、唐三藏二人互动,将之改成了替唐僧牵马者,将沙僧变成了挑担之人。此类改动很多,无关宏旨,不必细说。

八六版《西游记》剧照

人物塑造方面,较为典型的一处改动,是抹去了唐僧身上的许多身为“普通人”的缺点。比如在原著中,孙悟空于两界山外打死了六个强盗。唐僧的斥责之词是:“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后来三打白骨精,唐僧怀的也是相同的担忧:“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再后来孙悟空打死两个拦路强盗,唐僧为死者祝祷,说辞仍是:“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以至引来猪八戒嘲笑说“师父推了干净”。

原著里的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更具血肉的唐僧,他有惧怕、有分别、有私心,也有市井烟火之气。或许是觉得这些情节有损唐僧的光辉形象,八六版电视剧将之基本上都抹去了。这种删减,既改变了唐僧的人物形象,也使电视剧的立意与原著的主旨,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偏离。

作为导演的杨洁,其实很清楚电视剧《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并不是同一个故事。她后来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道:

“原著中过多地渲染了他(唐僧)的软弱,是非不分、人妖不辨。改编时,突出了他‘不得真经,誓不回还’的坚定信念,以及善良、宽厚、富于同情心的特点”,“对于猪八戒这个人物,突出他的憨厚、心肠好、吃苦耐劳,对于原著中写他的动摇性和好色,改编时并不过多渲染。(编辑注:即便如此,仍将原著中猪八戒强占高小姐的情节,改成了义救高小姐)”

不知道杨洁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改变原著人物形象的做法,与用女演员来饰演唐僧,虽然程度有别,实则都是对原著的偏离和颠覆。她后来与编剧戴英录、邹忆青概括说,八六版《西游记》的创作思路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这“翻新”当中,便包括唐僧这样的核心人物,发生了巨大的形象变化。

当然了,这并不是在批评偏离与颠覆。改编是影视剧创作的常态,相比“忠实于原著”,能否得到观众认可,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塑造了几代人关于孙悟空形象认知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制作于1961-1964年),便是故意割裂原著的产物。按原著,孙悟空的结局应该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但导演万赖鸣为了迎合时代,抛弃了这个结局,他“决定大改,将这部分全部删去,这样影片高潮部分就不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的悲壮结局了,而是孙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使玉帝几乎坐不成宝座,将孙悟空塑造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大英雄。”

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玉帝形象

综而言之。八六版《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缘起,是不满日本电视台拍摄了“和原作相距太远”“面目全非”的夏目雅子版《西游记》。不过,八六版《西游记》也谈不上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严格来说,该剧与夏目雅子版《西游记》一样,都是很成功的改编。

(作者丨隋风编辑丨吴酉仁 来源:腾讯新闻)

马继红:《敢问路在何方——记电视连续剧导演杨洁》,《战火中的夏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9页。洪民生:《我和电视的记忆拾片》,《世纪心语:中国老广播电视工作者感悟录》,赵水福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397、398页。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胡乔木:《谈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1982年4月27日),《胡乔木谈文学艺术》,《胡乔木传》编写组编,人民出版2015年,第209页。邓力群:《中央和地方各级都要重视广播电视事业》(1983年4月9日),《方向与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文件和典型材料选编》,广播电视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第32页。周金华:《忠于原著 慎于翻新——访《西游记》导演杨洁》,《鲜花、爱情、眼泪:影视明星的生活道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第261—262页。洪民生:《为了忘却的记忆》,《电视文艺论集》,沈纪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页。祁晓萍:《香花毒草 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88、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