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部片是根据真实人事改编,但本人对奢侈品牌并不是很了解,就权当虚构作品来看这部《古驰家族》了。

渣手绘海报登场

影片故事正如影片片名一般直给,讲的就是古驰家族的事儿。整部影片看完之后,我才知道,现在这个品牌已经完全和古驰家族没半毛钱关系了。

人物传记不好拍,因为总有一个现实的底板可以比量和参照。

观影之前我是有期待的,因为导演是雷斯利,期待他导筒下的暗涛汹涌,冷眼旁观,人性洞察和血雨腥风。

看完之后稍有失望,喜欢胡思乱想的我,开始思考让我失望的原因。

于是信马由缰冒出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一生真的可以凝缩在一部电影之中吗?

也许是可以。

但这个凝缩的故事,可能就不那么属于传记人物本身了,它更多的属于了创作者。

在有限的时长内,创造者必须做出取舍,想清楚要呈现人物的哪一面,同时为了更符合类型片,会适当做出事件上的调整,比如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如冲突程度等。

《波西米亚狂想曲》改编的就很成功。

让我这样想的原因是,可能是囿于影片时长的原因,影片塑造的毛里奇奥·古驰先生,他一生的选择与转变总是给人一种割裂感,偶尔插入的叙述视角转换也让人有些游离,这就造成了流水账一般沉闷的观影体验。

人的一生,不论是名流望族还是平凡庶民,总会有欲望和抗争,这些带来的就是人的坚持与转变。

即便再普通也总有这些东西汇聚成的闪光点,故事创作里叫做人物弧光。

但这部片子里却没有这些。

————剧透分割线————

最初雷佳妮的视角很有吸引力,她也恰恰是事件的核心人物。

从最初接触到年轻的古驰就表现出了对其“纠缠”的架势。

之后古驰家族成员陆续登场,古驰父亲一语道破雷佳妮的目的,反对古驰和雷佳妮结婚。

但古驰反抗了父权,断绝了父子关系,和雷佳妮结婚了。

古驰的叔叔登场,邀请古驰参加他的生日派对,缓和了他和家族的关系,随后古驰的哥哥保罗也登场了,他立志成为一名设计师。

派对上,借角色之后介绍了古驰家族的理念和传承,同时表达出保罗不受待见。

雷佳妮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神棍,然后联系了她,之后俩人神叨叨的搅合在一块。

按照神棍的预言,雷佳妮私下联系了古驰的叔叔,并积极推动古驰接手家族业务。

之后二人来到纽约,顺风顺水。

反观保罗,美滋滋拿出自己的设计,却被古驰他爹羞辱了一番。

之后老爷子去世,古驰继承家产,需要缴高额遗产税。雷佳妮再一次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之后当她知道自己的佣人买赝品的时候,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观念和叔叔产生了分歧。

然后俩人看了范思哲的秀,女强人再次上线,决定清理门户。

————剧透结束————

是的,罗列了这么多,电影才到一半而已,而且事件基本也是如此罗列。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问题是不敢舍弃。恰恰和后期被人诟病的古驰品牌一样,墨守迂腐的成规。

流水账本身并不缺情绪点,但这种时间长度适合拍成剧,一部精致的大戏。

这样,在每一次的人物性格的转折点上,会有更好的情绪空间,才不会显得如此生硬。

时长受限即便再牛X的演技也沦为了故事推进的工具。

围绕着古驰这个名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其实很肯定的一点是,每一个人都是希望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辉煌,都希望这个名字让人自豪——但,必须按照他们各自内心的方式。

这也是有趣的地方,说一句严重的形容,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中说:

“……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往往处于这种“为了更好”的心态,让人缺少了包容,才会导致毁灭。

同样的,引发出另一个问题,他们都正确吗?保罗所说的时代变了,古驰认为的风格变了。

雷佳妮坚持的权益,老古驰坚持的品味,古驰叔耍的商机手段。这些都是时代给予的成就?还是哪些个人引领的风潮呢?

这可能没答案,因为大家标准不同。

所以当资本控制了家族生意之后,一切都简单了。

因为资本的标准是唯一的。

在这样的漩涡之中,最后人们成为了追逐利益的那一个。

影片中这样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质量、物件和品牌成为区隔人的标志,那人的一生该追求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从这部电影之中我学到什么,那就是——

我承认奢侈品有艺术的成分在,但它绝不等同于艺术。

它的根本是商品,想要更高溢价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