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电影《新蝙蝠侠》将于3月18日在国内公映,该片耗资2亿美元,三天累计1.285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球票房2.58亿,作为一部长达175分钟的电影,这个成绩可以说不错了。

作为DC电影在2022年的开端,今年DC还会有三部作品公映,分别是《黑亚当》《闪电侠》与《海王2》。

但是《新蝙蝠侠》与前三部作品不同,作为DC电影,是不属于DC扩展宇宙(DCEU)的。

其实《新蝙蝠侠》跟之前的《小丑》大致是一个类型,属于DC电影单独一条线,这类电影彼此独立,且没有官方名称(之前有一个“DC多元宇宙”,或者DC bark,但没有官宣),这些电影更加黑暗、更加激进,自由度更高。

也就是说,罗伯特·帕丁森版蝙蝠侠,不会与现有跟《正义联盟》《海王》以及未来的《闪电侠》进行交集(哪怕闪电侠搞多元宇宙也不会牵扯到这个蝙蝠侠,已经官方确认)。

那么随着《新蝙蝠侠》的大热,该片的一些周边项目和未来动向已经启动,那么这种独立性质的作品,对于DC电影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其实我们能从近期DC作品的动向,能看出DC电影的发展模式。

DC电影,没有布局就是最好的布局。

不同于漫威电影在漫威宇宙(MCU)中分阶段的点、线、面多元化布局。DC电影,尤其是DC扩展宇宙(DCEU),至少已经证明了效仿MCU的宇宙布局模式暂时行不通——

由扎克·施耐德操盘的DCEU一期项目,由于成绩和口碑都不如预期,在《正义联盟》之后,被判了“死刑”(虽然没有官宣,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扎导都被赶出DC了)。

所以,DC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点状布局+网状发展。

就是依靠大IP和卖座电影,开发周边影视。比如这几天刚上映的《新蝙蝠侠》,票房与口碑也不错,虽然续集暂无动向,但导演马特·里夫斯已经在给HBO MAX开发两部衍生剧了,一部是以科林·法瑞尔饰演的“企鹅人”为主角,另一部是围绕“哥谭警局”的故事,而且两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

《企鹅人》很明显,将会是黑帮作品,《新蝙蝠侠》导演马特·里夫斯亲自掌舵,他们希望拍出一个类似阿尔·帕西诺《疤面煞星》(Scarface)那样风格的故事。

而《哥谭警局》,由于恩CW剧《哥谭》的故事有些冲突,所以大纲进行了调整,新故事是否会保留“哥谭警局”这个名字还未知,但导演表示,该剧会是一部“关于阿卡姆疯人院的恐怖片”。而两部作品都与《新蝙蝠侠》进行勾连。

无独有偶,前不久热播的《和平使者》,就是去年口碑大爆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的衍生剧,其中《和平使者》不但会续订第二季,而且《X特遣队》也会于今年再度公布第二部衍生剧,主角待定(血运?波点人?捕鼠者?)。

再往前回顾,由于疫情原因,被无限期搁置的《海沟族》(主角是黑蝠鲼)与《新神族》,就分别是《海王》与《正义联盟》的衍生电影。

这就一目了然了,《正义联盟》失败之后,DC电影领导班底换人,公司策略也发生了改变。

上述就是DC当下的策略,哪个片子热门或者大卖,就开发其周边的作品,宇宙这些充其量就是个世界观,而不是约束条件,在这个世界观里,敞开了拍。

目前DC电影这俩宇宙,无论是DCEU,还是独立的多元宇宙(《小丑》《蝙蝠侠》),二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长期布局。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自由度非常高,主动权掌握在IP手里,最终会形成一张网状结构。

热门电影的周边作品可以开发,比如《和平使者》和《企鹅人》;还有新角色也可以开发,比如《黑亚当》《蝙蝠女孩》,而且也不用硬着头皮去延续一些吃力不讨好的项目,一旦某部作品不卖座或者口碑不好,这一系列马上“收工”。

比如《自杀小队》的衍生电影《猛禽小队》惨败,这条线马上就被抛弃了。

★这样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摊大饼”,过度追求热门IP而导致“扔石头见高不见远”。

话说除了在时代潮流之下DC电影的数量和种类多了一些,DC本质上又回到了上世纪末以及新世纪初那个套路之上了——那就是把热门角色往死里拍,比如蝙蝠侠,DC的点状布局里,处于DC电影“蜘蛛网”中心的,永远是这个黑乎乎的侦探。

从80年代末期到如今,蝙蝠侠都换了6位演员了,不断的重启,导致这么多年了,DC电影,能拿的出手的,还只有蝙蝠侠和超人。(未来海王、神奇女侠这些新晋热门角色,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尤其是跟漫威MCU一比,DC过度依赖热门角色的缺陷就更明显了。

漫威MCU这样的线性布局、多点开花的长期规划,既有人气角色撑门面,也有旧人过度给新人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可持续发展,这种MCU发展十多年还经久不衰的原因。

★漫威这样环环相扣的策略,需要凯文·费奇这样又懂漫画又懂电影的强势掌门人,才能保持良好运作。

随着MCU越来越知名,电影宇宙有时候会成为一部作品的“限制因素”,也就是施展不开,都是同一类型电影,久而久之会出现同质化问题。

在《复联4》之后,凯文·费奇和乔恩·费儒(《钢铁侠》)等漫威核心的团队,在母公司迪士尼的要求之下,去帮助同门《星球大战》,拍摄《曼达洛人》等著名剧集。

他这么一分心,漫威这边就颓势明显,幸亏小蜘蛛带了一波节奏,未来《奇异博士2》的多元宇宙概念,也让未来大有看点,漫威这边算是风景依旧。

★《永恒族》的未达到预期,也给漫威敲响了警钟。

因为在MCU宇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假如有某部作品失败,未来只能捏着鼻子继续拍,你不能略过,否则就证明你这个宇宙策略的失败。

★而且对于演员和角色的粘合度也要求极高

漫威宇宙的布局都排到了2025年了,但大伙又都不能都围着你转,演员的档期、合约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这就导致电影的成本和制作周期不断加大,诸如黑豹的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因病去世(R.I.P),MCU也只能临时调整策略,因为《黑豹2》不能不拍,漫威早已安排好该片将于2022年11月11日公映了。

可见,MCU发展的越广,规模越大,上述这些问题就逐渐浮现。

但这样的问题,对DC电影来说,毫无压力。

电影失败了?那就换个电影拍。就连《正义联盟》这么大的电影,说舍弃就舍弃。演员不演了?那就马上换人。同质化?不可能,我们电影制片人和制作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有《小丑》这样的文艺片,可以有《X特遣队:全员集结》这样的R级大片,更有《雷霆沙赞》这样的喜剧片。

什么,都说DC电影黑暗?我们的《海王》,可是相当璀璨炫目哦。

世间安得两全法,MCU与DCEU这两种宇宙发展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最重要的是,二者的发展模式,是因地制宜的。

简单来说,漫威影业采用大制片厂制度,凯文·费奇与其团队,负责主导创作,拍摄团队也是漫威自己的。有点像当年港片的新艺城公司,而导演和演员在漫威模式下,都是打工人。

DC之所以选择另一种模式,也是有其道理,因为华纳和DC,缺少凯文·费奇这样的核心制片人和团队。

DC电影每部电影都仰仗不同的合作方和制作人,一会儿诺兰和扎导(《超人:钢铁之躯》)、一会儿温子仁(《海王》),一会詹姆斯·古恩(《X特遣队:全员集结》),都是带着自己的团队拍摄各自电影。各个风格都不统一。

想要在这样的制片模式下玩MCU那种线性宇宙?不失败才怪呢?

而这样的策略,跟DC电影(DC film)的掌门人沃尔特·滨田不无关系。

2018年,滨田在《正义联盟》失败后,接替乔格.伯恩和“姐夫”,出任是DC影业CEO,他跟漫威的凯文·费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势+铁腕。而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位不懂漫画。

在他治下的DC影业,未来发展方向非常激进,原则只有一条:能赚钱就行。

滨田来自华纳娱乐旗下另一家电影公司——新线影业,制作恐怖片出身,从《新猛鬼街》《黑色星期五》,到《招魂》《关灯以后》,而且跟温子仁为首的很多恐怖片导演关系莫逆。温子仁执导《海王》、桑德伯格(《关灯后》)执导《雷霆沙赞》,安德斯·穆斯切蒂(《小丑回魂》)执导《闪电侠》,都是由他推荐。

而且,在新线时期,他成功打造了两大宇宙观作品,《死神来了》系列与“招魂宇宙”,尤其是后者,《招魂》与其衍生作品《安娜贝尔》系列、《鬼修女》、未来的《驼背人》等片的发展模式,就跟DC电影如今的“点状布局,网状发展”非常相似。

所以这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电影制作人,粉丝也对他又爱又恨。

★首先,是他为《小丑》这样独立的DC电影开了绿灯。

但前提条件是让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承担全部后果,包括资金方面,为此导演不得不拉来很多投资方,差点倾家荡产,好在电影随后票房狂收。后来导演菲利普斯在访谈里说滨田连该片的剧本都看不懂,很是顾虑,“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冒这个险”。

而嗅觉灵敏的滨田马上跟进,随后宣称DC旗下将有两个电影宇宙:DC 扩展宇宙(DCEU)和DC 电影多元宇宙。多元宇宙将由基于 DC 角色的单个故事组成,包括《小丑》《新蝙蝠侠》,不会参与更大的叙事联动。

★其次,滨田是“反扎派”的先锋军。

他曾经亲口表示,扎克·施奈德不属于DC电影新蓝图的一份子,虽然扎导是DCEU前期的总规划师,但一山不能容二虎,滨田成功制作了《海王》《小丑》之后,野心倍增,他也想当DC的“凯文·费奇”,肯定不愿意有其他人的想法干涉他的规划。

这也决定了《正义联盟》也走到了尽头(《扎导版正义联盟》还是母公司华纳媒体开的绿灯,该片的所有补拍费用,来自于HBO MAX平台的投资,华纳和DC没有出一分钱),只要滨田在,扎导在DCEU里是无法出头的,所以《X特遣队》里,扎导的制片人的头衔,只是挂名而已。

PS,扎导的粉丝、“钢骨”演员雷·费舍表示,只要滨田在,他就绝对不再参与DCEU,为此还退出了《闪电侠》。而滨田则表示您请自便,我本来也不想带你——重启后的《闪电侠》里,三代蝙蝠侠同框。

《小丑》是文艺片,《X特遣队》拍成R级动作喜剧,而《新蝙蝠侠》则是一部黑色气质十足的侦探电影,能看出,这些作品,滨田给予了各自导演充裕的拍摄权力。

可见,这就是一个冷血、强硬的电影人,或许他不像凯文费奇那样,精通漫画和电影制作人,且对未来规划有着清晰的认识,滨田擅长的是“看菜下饭”,而且比起长远规划,他更注重的是“既得利益”。

所以他上任以来,DCEU再也看不到未来规划这些内容,有一部算一部,点状布局策略,暂时看还比较成功,但。而这位“不懂漫画”的DC影业掌门人,对DCEU的发展有何影响,我们也走一步看一步吧。

PS,小弟我曾经写过一篇漫威与DC的发展策略模式探究,跟本文立场类似,但内容很多,主要从历史观的角度,包括母公司的异同,到各种工作模式,再到发展理念,文章很长,所以从来没有公开过(主要是懒得发了),不知道各位对这种文章是否感兴趣,如果反响不错的话,可以一股脑都发出来。